“秋风起,蟹脚痒”,如今,正是菊黄蟹肥的好时节。记者在浙江省三门县了解到,这里出产的三门青蟹都要配上自己的标签才能进市场。
在三门县的一个鱼塘边,渔民老谢正忙着捕捞青蟹,一船船活蹦乱跳的青蟹让老谢喜上眉梢。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的青蟹能卖到每斤120元。
青蟹,与湖蟹、梭子蟹并称“三大蟹”。 近年来,三门青蟹名扬四海,大有与阳澄湖大闸蟹平分秋色之势。
“三门湾、金银滩”。浙江省三门县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境内海天雄奇,物产丰富。几百公里资源丰富的海岸线为青蟹养殖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改革开放后,三门综合利用山海资源,开发浅海滩涂养殖,建设海洋富县。百姓的勤劳及政府的扶持,得天独厚之山海地利,使得水产养殖业蒸蒸日上,全县几乎所有可利用的滨海滩涂均为养殖所用。“三门青蟹”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甚至远销海外。餐桌上的青蟹,只只膏肥脂厚,令人欲罢不能。今日之三门已经成为“中国青蟹之乡”。据统计,2009年,全县的青蟹养殖面积达到8.5万亩,产量1.12万吨,产业产值4.9亿元。
三门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这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青蟹之乡、“三门青蟹中国研究基地”。2006年,三门青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地理标志保护海产品,而且还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随着三门青蟹声名远播,市场上出现了螃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严重扰乱了市场,也影响了三门青蟹的美誉度。一些经销商用浸水的草绳扎青蟹,市场上一度出现 “一斤青蟹五两绳”的现象。
为保证螃蟹质量,三门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在青蟹养殖中根据相关生产要求,建立了1个有机食品养殖地、3个绿色食品养殖基地、12个无公害养殖基地,总面积达4万多亩。广大养殖户按照绿色无公害养殖和标准养殖,不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确保产品无农药残留,使用鲜活饵料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确保青蟹安全,提高青蟹质量。
近年来,三门县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三门青蟹地方标准》,对三门青蟹的品种、质量、生产、包装、储运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今,三门县出产的三门青蟹都要贴上标签才能进市场。三门青蟹背上用激光刻上防伪标志,标上优劣等级,严格限制捆扎用绳,要求用不超过蟹重1.5%的红塑料带捆扎,废除了浸水的草绳捆绑。
青蟹行业协会也发挥作用,签订协会行业自律公约、设立市场督导员,控制商标发放,加强抽查,同时以科技创新促进青蟹产业增收,培育开发了软壳青蟹等经济效益更高的新品种,发展了即食青蟹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2007年3月,三门县建立起全国第一家农民博客网站————“新农民博客村”。博客村“村民”以“新农民博客村”为阵地,吸引数十位农业种养大户加入,通过统筹组织人才、农业、渔业、科技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并与农副产品连锁配送企业合作,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配送、统一营销”,为市民提供“提货一票通、购物一卡通、结算一站式、网络化配送”等特色服务。三门青蟹也和其他三门农副产品一起搭上了销售新通道。
为提高三门青蟹的知名度及附加值,三门县多次在上海、杭州等地举办青蟹推介会,并从2002年起举办“中国三门青蟹节”,揽八方佳宾,每到金秋时节,到三门来“共商大计、同品美食、欢度良辰”。此外,三门县还举办了一系列展示青蟹文化、渔村文化和渔食文化的活动,不仅打响了“三门青蟹”品牌,也提高了三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青蟹产业的勃兴还带动了餐饮、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青蟹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1.6亿元。1997年至2009年,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900元增长到10930元,年均增幅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