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填海造地,合理利用是良策
本报记者 隋明梅

  “深水岸线是港口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抓住上世纪80年代集装箱、铁矿石进出口货物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期,跨过胶州湾来到黄岛,通过填海造地等用海方式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建了39个深水专业泊位,深处超过14米,能停靠30万吨级,过去的老港只能停靠5万吨级。”指点着胶州湾西岸港区内3300米长的码头上的各国船只,青岛港集团副总裁王绍云表情自豪,言语自信,“今年,我港吞吐量肯定要突破3.5亿吨,集装箱肯定要突破1200万标准箱……”

  20年前开始的围填海造港,造就了今天世界大港第七强的青岛港,造就了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的青岛港,更让青岛这个20年前的沿海小城跻身世界级海港城市。

  翻过港湾背靠的绿色山坡,岛上南部岸线又是另一番景象,绵延十几公里的沙滩、礁盘、礁岛,被完整地保护了下来,红瓦绿树与湛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交织的画面里,是各种肤色、多种口音的戏水游客。

  青岛港只是我国合理用海、科学围填海发展的一例。

  “经过科学规划、评估论证的围填海不仅能解决土地资源的不足,还能对改善海岸景观、促进涉海行业建设、抵御海洋灾害、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海洋局海域海岛管理司司长于青松说。

特殊的耕地

  在人类历史上,鼓励围海造田以扩大耕地,常常是被沿海国家当成扩大土地、发展经济之良策。我国海岸资源丰富,国家海洋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海域滩涂总面积约3000万亩。这意味着,海域滩涂能够提供的土地后备资源量十分可观。

  围填海造地,对我国的种植业、盐业、海水养殖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海域滩涂资源的围垦开发事业。例如辽河口的盘锦国营农场垦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围垦河口平原或咸淡水交替的大面积芦苇地,利用辽河水系丰富的淡水资源条件,洗盐改土发展水稻生产,建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国营农场垦区和优质大米基地;江苏省在上世纪中期兴起围海农场建设热潮中大规模造地,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发展到现在,这些沿海耕地已形成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

  按围垦土地可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滩涂资源需求的先后顺序,海盐业是最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部门,筑堤围滩用于盐业生产最简便,收效最快。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沿海掀起了以对虾为主的海水养殖热潮,长期闲置的低洼地、水面和部分低产盐田,迅速被改造成对虾等海水养殖基地。这些养殖品,既为国家换回外汇收入,又丰富了国内市场。海涂围垦区的土地真正做到了综合利用,农、渔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得到缓解,种植业内部用地结构也得到合理调整。

  总的说来,到上世纪末,扩展农业用地是围垦海涂资源的主要目的之一,全国已围出海涂面积作为农业用地的比例最大,以耕地最多。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围填海造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海地区耕地锐减所产生的用地矛盾,对耕地动态平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殊的城市成长舞台

  上世纪最后10年,天津沿海地区陆上发展空间接近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1994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始筹建,当时GDP仅有112亿元,人口不足百万。到2009年,在这片盐碱地和“围海造陆”的土地上,已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其GDP达3810多亿元,是15年前的34倍多,人口增至200万。

  在我国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十几个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一些城市如天津,或沿海不靠海,或有海不能用海,阻碍了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可利用的土地指标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围填海造地解决土地供需矛盾,为涉海产业发展配置适宜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一种城市及区域发展的必要手段。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领头羊”长兴岛,总面积252平方公里,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岛,中国第五大岛。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是大连市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四个对外开放先导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的首要一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长兴岛临港工业区GDP要达到1300亿元,财政收入要实现12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要达到1亿吨。现在岛内拥有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0余家,中石油、中集集团、韩国STX、新加坡万邦、澳大利亚阿斯创公司、中国五矿等一批大公司大企业相继入驻。骄人业绩的取得,填海造地为其发展提供适宜的资源配置功不可没。

特殊的制造业平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是利用围填海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典范。这个制造海上石油平台的企业,以填出的90万平方米码头为平台,造出了中国首座万吨级自升式钻井船,造出了亚洲最大的导管架,为我国海油建设“海上大庆”上产5000万吨提供了设备保障。“这些设备就是咱有钱,人家也不卖咱的啊!”该公司副总经理史佑告诉记者,他全过程参与了项目建设,亲眼看着五年前那片低洼地烂泥滩变成高端钻井平台的制造平台,变成“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

  围填海造地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向海发展、用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更早些时候,1972年,上海石化总厂在杭州湾北岸围涂造地,到1990年先后围海六期,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1976年,在浙江省乐清湾畔,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显出伟岸的身姿;1983年,杭州湾北岸,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

  发展到本世纪初,这个平台上舞蹈的不再是单个企业,而是一个个产业集群。总规划面积296.5平方公里的上海临港新城,有133平方公里为吹沙填海造地。这片土地将为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船用关键件制造、物流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制造、光仪电设备制造等六大产业提供足够的空间支撑。

弊端不可忽视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利弊伴生的。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围填海作为一种彻底改变海域属性的活动,若论证不充分、管理不严格,也会带来一些弊端———

  一是造成局部海域生态的改变。一些不合理的围填海,可以降低生物多样性,从而造成渔业资源减少。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人为阻隔,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近海以陆地营养为生的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海洋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并最终影响渔业效益;二是随着重化工业项目的增加,排污量会增大,给海洋环境保护造成重大压力;三是围填海若布局不当,将会造成岸线平直化,有的将对海域、潮汐等海洋环境要素带来影响,有的将会影响航行、泄洪等;四是城镇、产业和人口越来越向海岸转移,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必然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但是,总的说来,围填海是满足经济发展和海岸资源利用的有效方式。未来一段时间内,填海造地仍将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科学的围填海,是可以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至于如何做到“科学”用海,则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从大局出发,兼顾当前与长远,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的用海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