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农业富农家
  本报记者江帆(右)和农民一起采摘草莓。  宋 波摄

  金色的夕阳,碧绿的原野。晚风中,两位歇脚的村民在田埂边席地而坐,摆上刚用田泥捏好的棋子,开心地下着棋。好一幅农家安居乐业图。

  这是今年5月,记者在安徽长丰县水湖镇李杨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如果你去李杨村走一走,不仅能吃到鲜美的大草莓,更能感受到农民富足祥和的生活氛围。因为种植草莓,2009年李杨村的人均收入已近6000元,村里有十多户买了车,还有人在县城甚至在合肥投资买了房。不光李杨村,草莓种植这种特色产业正在帮助整个长丰县农民奔上致富路,逐步摆脱从前那种一季小麦一季豆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安徽的特色农业种类非常多,像肥西的苗木花卉、安庆的梧桐树和茭白、皖南的烟叶、皖西的大白鹅养殖等。在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中,金融信贷的投入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比如肥西的苗木花卉,2009年单国家开发银行一家就发放了3000万元的贷款;在太湖县,各路涉农资金加大投资。2009年,对太湖县库区移民种养殖业支持一项,就有74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在长丰县,“信贷+保险”启动不到一年,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就向种植草莓的农户理赔了83万元。从2004年迄今,安徽县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累计超过了1亿元。

  如今,高经济价值的特色种植让安

徽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在李杨村,记者碰到的每个种植草莓的农民都有一张灿烂的笑脸,他们指着筐里的新鲜草莓说:“棚里摘下的全是钱!”他们自豪地说:“我们自己当老板了!”话里话外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期望。可以肯定,特色种植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致富的路也将越走越宽。

        文/本报记者 江 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