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星鞋业工业园制帮车间,4线组长孙雪冬从工作服口袋里掏出一本存折,记者打开一看:2月25日存入252.33元,3月24日存入492.22元……存款余额3005.12元。孙雪冬说,“这是我们小组的‘家庭账本’,存款是小组承包生产线以来,在生产中节约的物料费、水电费和超额完成合格产品的提成,这些钱是小组可以支配的收入!”
孙雪冬所说的“承包”,是指双星集团把岗位变成每个员工的“责任田”,促使员工“自己管、自己算、自己减、自己降”的内部市场化承包管理体制,双星人称其为“四自一包”。
如今,像孙雪冬这样的承包人在双星集团有许许多多,他们变成了双星的“管家”,变成了承包实体的“小老板”。企业从过去按工厂、车间算成本的管理,细化到机台、生产线上来,分段核算、一天一算、当天出成本。
“2009年,双星集团各车间班组都创出了节能降耗、量质齐升的佳绩。”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让员工真正从企业管理中受益。”
2009年,双星青岛轮胎总公司单胎材料成本同比降低11.16元,电、水、气单耗分别降低3.06%、35.48%和0.66%;单胎重量公差波动由4公斤降为1公斤;完成各类设备研制、创新项目175项,创造效益3860万元,生产效率提高近40%。
岗位创新降成本
双星集团为每笔订单的生产原料和风、电、水、气等能源消耗划定指标,如果实际生产中的消耗低于既定指标,盈余部分可由承包主体提成收益,反之,则由承包主体补齐费用。双星轮胎总公司总经理邴良光说,子午胎一厂压延车间去年10月开始循环用水,到今年2月仅用水量一项就同比节约了75071元。
在工人自发节能降耗的同时,设备故障率也明显下降。孙雪冬说得实在,“设备好用、产量就高、质量就好、自己的收入就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了,双星集团去年各类维修费用却比上年节约了745.2万元,人人参与维护保养设备的局面正在形成。
置身于双星集团的生产一线,无论是鞋服、轮胎、机械还是印刷车间,创新无处不在。在生产车间的宣传报栏里、操作机台旁、生产流水线上,一幅幅员工创新操作法图解引人关注。据统计,双星集团去年改进操作法670个、工艺技术创新6000多项,创造效益近3亿元;近两年员工自制设备902台,机械手121件,各类工装8462台件,创造效益2889万元。
到底是什么力量激发了全员创新的热潮呢?
汪海说,“在工艺不减、质量不减的前提下,创新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节省越多、效率越高,员工的收入就越高。”
从工艺创新到节能创新,从模仿改进到自主研发,双星技艺水平迅速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广大员工潜力彰显,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依靠创新,双星轮胎在全国轮胎业工艺创新的十几项专利中独占4项,双星机械通过对老设备的大胆改造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
去年,双星青岛鲁中公司取消了240多名专职质检员,产品合格率却从99.95%提高到99.99%,公司负责人邢艺凤说,“质量倒推法让每个员工都成了质检员。”
源头倒推提质量
什么是“质量倒推法”?
一个“倒推”是,各行业上下工序之间的产品质量监管关系。以制鞋为例,如果制帮车间提出裁断车间的原料剪裁有问题,企业会对裁断车间进行责罚;如果制帮车间没有检查出上一工序的产品问题,而由成型车间发现了,那就追究制帮车间的责任。产品到最后一道包装工序时,如果包装员没有发现的问题最终被销售人员或消费者发现,那就由包装人员承担责任。
另一个“倒推”是,每个承包单元在承接一项生产指标后,都会获得一定额度的质量补偿金。比如,一个承包组接到1000双鞋的生产指标,同时获得200元质量补偿金,假设设定不合格产品率为1%,即10双。那么,如果该小组生产的不合格产品为2双,那么只需上交40元质量补偿金,其余160元可划入“家庭账本”;反之,如果不合格产品有20双,那么小组除了完全上交200元质量补偿金,自己还要再出200元为超标的不合格产品买单。
“质量倒推法”把双星集团的产品质量“推”上了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