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深山古村的现代图景
丹山赤水环绕柿林人家
本报记者 陈莹莹 通讯员 唐 炜

  到了丹山赤水,却似世外桃源。

  这是四明山上大岚镇的柿林村。村口古树结满了柿子,老人们围坐在柿树下卖自家的柿子,青石板旁一溜白墙黑瓦的民居,女主人在门口剥黄豆。“丹山饭庄”、“赤水旅社”、“顾村饭店”等招牌,让游客恍如置身画中。

  柿林村的丹山赤水景区开放后,该村的吊红柿子由原来的每公斤2元至3元卖到了4元至6元,90%以上的家庭与旅游业挂上了钩。旅游业的发展使该村30多户脱贫致富,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8108元,在四明山老区72个行政村中名列前茅。

  “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完好保留的古村风貌成为柿林村的一大亮点。种植柿树已有600年传统的柿林村,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放眼望去,满目橙红。柿林村党支部书记沈炳荣说,2001年前,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里负债100多万元。全村704人,60岁以上的就有170人,大多数青壮年出门打工。

  2001年12月,宁波江南山水旅游开发公司跟村里签订了合同,将自然风光、柿林古村落相结合,建设丹山赤水景区。

  “2002年景区开业,我们只有3家农家乐。”沈炳荣说,景区吸收了村里的一部分劳动力,更带动了三产的蓬勃发展,如今村里有29家农家乐,有住宿条件的9家。全村柿树从1013棵发展到近3000棵。柿子熟的时候也是柿林村的旅游旺季,游客上门争着买柿子,价格最高的时候甚至涨到了每斤10元。

  “现在村里的茶厂每年上交8.5万元,小水电的收入近40万元,景区的门票村里分成7.5%,又是几十万元。”沈炳荣说,村集体收入有保障,村里的公共事业就能发展。

  我们抵达柿林村已是下午,黄祥菊的“古村饭店”当天已经接待了3拨客人。“余姚、上海、上虞来的客人,打算在这吃晚饭,还买了我的柿子。”黄祥菊说的柿子是村里统一注册商标“柿林吊红”,5斤一盒,每盒15元,客人一下子就买了10盒。

  从景区开放的第二年开始,黄祥菊的家庭饭庄就开张了。她拿出菜单给我们看,都是老南瓜、烤芋艿、野芹菜等当地特色菜,还有土鸡和山上的野味。

  “从10月份柿子节开幕到现在,我们的生意一直很好。”黄祥菊忙着准备晚饭,难抑喜悦。村头卖柿子的老人告诉我们,今年的柿子大丰收,200多亩柿林收了40万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