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地经济”系列调查 革命老区篇 ④
锦绣四明“山门”开
本报记者 陈莹莹 郁进东

  “余姚南有山二百八十峰,西连上虞,东合慈溪,南接天台,中峰最高,上有四穴,若开户牖以通日月之光,故号四明。”黄宗羲《四明山志》的开头,便介绍了四明山的概况和山名的由来。

  和其他革命老区一样,这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四明山老区和余姚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距离不过100公里,经济差距却较大。四明山老区规模不大、周边县市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中跨入全国百强县的不在少数。“四明山老区是个经济洼地,但可以承接和利用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余姚市副市长郑桂春说。打开“山门”,四明山区就能迎来很多机遇。

  《余姚市老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把余姚老区发展建设成为余姚乃至宁波的生态屏障和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杭宁绍走廊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地处浙江沿海发达地区,四明山区域的发展和市场的结合极为紧密,跳出山区发展山区,开放式的思路带来了山区的跨越式发展。

走出大山去 引来特色产业

  上千个营销员跑遍大江南北,梁弄镇成为了“中国灯具之乡”;山区农民四处寻找致富的新路子,才有了四明山上的万亩茶园、万亩果园。

  在山区找寻致富通道并不容易。

  四明山镇曾经做过很多尝试:种出来的苹果口感不行改种板栗,板栗卖不上价转而发展种植业,种植业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直到摸索着发展起花卉产业,四明山镇才快速发展。大岚镇农民收入的50%源于茶叶,但是茶叶种植也是近5年才开始发展的。

  余姚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余姚市老区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林君在四明山镇和大岚镇都任过职,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乡镇一级都是贷款发工资。”落后激发了四明山老区人民迫切的致富愿望,一批老区人民开始走出山门找寻致富路径。

  1977年,27岁的施百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余姚市梁弄镇的一家乡镇企业负责推销汽车配件和电表。他背个装满样品的包,每到一个城市就买来地图和电话号码簿,去各个运输公司推销,签了合同,用挂号信寄回来。

  这段跑市场的经历既开扩了眼界,又积累了销售渠道。1984年,施百年所在的企业开始生产灯具,以他为代表的第一批销售人员逐渐打开了全国市场。渐渐地,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开始出来单干,原来的销售人员逐渐开始分片驻点、成立门市部,梁弄灯具的全国销售网络逐渐形成。

  “每家企业都有几个销售人员,算起来梁弄有一支几千人的销售队伍在全国各地跑。”1991年,施百年承包了世纪工矿灯具有限公司。去年,公司产值5000万元,施百年也成为余姚市总商会梁弄灯具同业公会会长,全镇注册的405家灯具企业中,会员单位44家。有20多家企业参加了今年10月份的香港灯具展,9家企业参加了广州灯博会。

  与施百年相比,汪国武当年走出去的心情更为忐忑。

  汪国武是梁弄镇汪巷村人,1995年底,他承包了36亩荒山种植水蜜桃。2000年,他在报纸上看到桑果可以卖到15元一斤,就引进了120棵苗木试种。因为没有包裹好塑料膜,大部分桑树苗都干枯了,只活了19棵。

  汪国武从市场上买了2斤桑葚请家里人吃,大家都觉得口味一般,有的甜、有的酸。汪国武犹豫了:“引进的都是野生母本草桑苗,果桑需要自己嫁接。如果桑果口味一般,我还要不要发展果桑?”

  第二天,汪国武就奔赴台州临海市去探访引种成功的果树,尝尝那里的桑果。“临海农林局的同志带我去了桑园,我一尝果实,很甜,高兴坏了。”汪国武告诉记者,桑葚一年就可以挂果,而且跟花卉相比产量稳定、市场波动小。如今,汪国武已经拥有200亩桑园、100亩樱桃园、100亩梨园,还有枣树、无花果等100亩。

  在汪国武的带领下,梁弄镇400多户人家种了桑果,每亩地一年毛收入有8000元。梁弄镇桑果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早上6点采摘的桑果9点就可以装车直接送到宁波市场,而在其他地区,早上采摘的果子要到晚上才能凑成整车。梁弄桑果的名气越来越大,从2007年开始,梁弄镇在每年的5月搞起了桑果采摘节。今年开幕仅两天,汪国武自家的果园光是门票就收了7万元,不但桑葚不愁卖,还带火了附近的农家乐。

  像施百年、汪国武一样,很多山区的人们走出去放眼看世界,又把外面的经验、技术引进来,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一进一出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产业集聚,“中国灯具之乡”、中国红枫之乡”、“中国樱花之乡”、“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等相继落户四明山区,这些特色产业,给老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客人上山来 建起“绿色银行”

  四明山是一座生态致富的“绿色银行”。这片处处有景、四季有果的山脉,对于客商和游客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四明山镇花木种植面积近3万亩,今年1至9月份,全镇花木销售总额7300万元。”四明山镇党委书记高权说。

  与数字相比,王益明站在四明山镇的小罗岗上发出的感慨更具感染力:“我有200亩红枫和樱花,10厘米直径的红枫卖5000元,12厘米粗的卖1.2万元,这片山就是我的‘绿色银行’啊!”

  四明山镇梨洲村村民王益明是余姚市樱枫花木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深秋季节,四明山上的红枫红得发紫。王益明从枫树上捻下一个芽头告诉我们:“这一个红枫芽头2毛5,一个青枫芽头只需要几分钱,所以我的红枫都是从青枫嫁接来的;我种的樱花也是从草樱嫁接而来。”如今,王益明种植经验日益丰富,知道了樱花该种在干燥的高地,红枫喜爱露水,应该种在相对潮湿的山坳。

  随着四明山镇“中国红枫·樱花之乡”的名气越来大,上门的客商也越来越多。正和王益明聊着,樱枫花木专业合作社社员、种植大户卢伟良带着客人来到了王益明承包的山头,这位来自杭州江滨绿化公司的韩先生找到卢伟良,希望采购100株直径18厘米的樱花苗木。这需要调动合作社的资源,在所有社员的承包林里找齐。

  “每株9000元,这笔生意就是90万元。”王益明笑着说,“我们农民把钱存在了山上。”

  樱花开了、枫叶红了,吸引的不只是客商,还有更多的游客。今年,四明山镇已经接待了75万游客,全镇农家乐150户,拥有1000个床位和3000个餐位。“4月份我们搞樱花红枫节;进入深秋,飘落前的枫叶还会再红一次;到了冬天,可以观赏到雾凇。所以我们这里是春赏花、夏避暑、秋养生、冬赏雾凇。”高权说,对应四季美景,四明山镇的春季樱花红枫观赏节、夏季清凉避暑节、秋季乡村养生美食节、冬季雾淞奇景摄影节次第开展。

  记者到四明山的时候是11月初,大岚镇柿林村村头的柿子树上还挂着红彤彤的果实,这也是目前四明山全年水果链中最后一个品种:4月份,四明山上的樱桃熟了,紧接着便是桑果,随后是6月份开始的杨梅、葡萄、梨,直到10月份的柿子。当地正试着引进11月份开始收获的雪枣,届时客人来到山上,全年都有新鲜水果吃。

  大岚镇是四明山区茶叶的主产地,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有2.5万多亩茶园。在获得“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称号以及拥有地产名茶“四明龙尖”以后,观光农业成为大岚镇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大岚镇党委副书记唐裕康介绍说,他们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都市茶农俱乐部”:花1200元每年认养一亩茶山,每年的春季送2斤四明龙尖茶,随时可以来茶园品茶、采茶时节还可以自己采摘,邀请大城市里的人来当一回茶农,过一把茶农的瘾。

  “茶文化的挖掘和系列活动的开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茶叶的知名度和更好的销路,来大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山区旅游上去了,种养业等产业也上去了。”唐裕康说,大岚镇在每个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站,给每家每户的庭院送一棵树苗,环境好了,客人才愿意来。

开放式发展 走到市场前沿

  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鼓励下山移民等措施,让山里的农民走到市场的最前沿。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四明山生态进行最严格的保护。

  特色产业的发展让四明山老区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但与此同时,四明山的特色产业仍然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四明山镇的花卉苗木产业虽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稳定的价格体系。

  “这是个观念问题。”大岚镇党委副书记唐裕康说,当地仍然有很多农户在加工最低档的珠茶,“珠茶3元一斤,连人工采摘成本都收不回来。我们算过,生产100斤珠茶利润不如2斤勾青。”

  “在符合环保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希望能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进山,譬如茶叶、毛竹的深加工企业。”王林君说。这样,才能真正把山区农民和市场对接起来。主导大岚镇“都市茶农俱乐部”的正是当地一家企业清心茶叶有限公司,企业在这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大岚镇,高中档茶的比例已经占到58.9%,镇里先后改造茶园1.2万亩,统一了标准化生产,建设了115家初制茶厂、6家精制茶厂和6家名茶加工厂,并且开始全力抓品牌建设。

  此外,余姚市还通过企业以及平原地区的发达乡镇街道与山区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生态补贴就是帮扶方式之一,大岚镇柿林村处于“丹山赤水”景区,按照规定整个景区范围内不能砍树,旅游公司将景区全年的门票收入按固定比例给村里提成,作为生态补偿。更重要的当然是观念和致富路子上的帮扶。

  在其他面积大、范围广的革命老区,往往是就山区本身的资源禀赋发展山区经济,但是四明山则提出了异地脱贫、下山致富。从2003年到现在,106个30户以下的自然村被拆并到中心村集聚发展,村一级的小学全部撤并到乡镇。目前,余姚已建成了市级移民点2个,完成1741户下山移民的安置入住。山区劳动力培训和吸收上岗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2136名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不但移得下,还要稳得住,富得起,在下山居民中,一户人家3万元的年收入相当常见。”王林君说。

  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说,结合自身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余姚提出了“长三角南翼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和谐宜居城市和生态旅游休闲胜地”三大发展定位,确定了“北工、中城、南闲”的发展布局,推进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北工”指加快建设以余姚工业园区和余姚滨海工业园为代表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中城”是在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城市产业;南部则打响“四明山水”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品牌,充分拓展市场,努力建设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四明山不仅是余姚的四明山,也是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四明山。我们对于四明山区的工业项目实行严格控制。”郑桂春说,四明山正源源不断地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新鲜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和绿色农副产品,老区正在创造新的财富。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