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较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如何更好地在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以合理的方式快速送达各类公共事件突发目的地,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最大限度降低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所谓应急物流,是指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整合采购、运输、储备、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实施从起始地向目的地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事后选择性、不均衡性、紧迫性等特点。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围绕着应急物流目标,由相关人员、技术装备、应急物资、信息管理、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特殊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决定着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当前,国内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骨干运输通道能力,强化铁路网络结构,合理增加民航支线机场数量,提高公路基础网络通达和衔接程度;要提升内河航道等级,促进东、中、西3大地带交通设施平衡发展,改善部分区域运网稀疏的状况。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等。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机制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各级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尽快形成和完善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和有关企业之间联动机制,加强统一指挥调度,提高系统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快应急物流企业培育。目前,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数量等,还有待进一步增加。四是进一步促进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合理化。要合理布局救灾储备中心,发挥快速响应职能;要改变救灾物资储备过于分散状况,加强组织协调,降低保障成本;要促进救灾信息通畅,协调解决好捐赠主体繁多、社会捐助物资种类和时间等方面的供需平衡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可以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以应急物资保障目标为核心,系统组织符合应急物流特点的物资采购、运输、储备、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回收以及信息处理等各项活动。
构建和完善应急物流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5个组成部分:一是应急物资供应体系。主要通过政府储备、国内外及社会各界捐赠、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采购等组成。二是应急物流运作体系。主要由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收集、配送以及误送回收管理等构成。三是应急物流组织体系。主要由若干层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构成,可促进上述应急物资供应和应急物流运作两个体系有效协调,高效运转。四是应急物流基础性支撑体系。主要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应急物流通讯和信息平台以及应急物流装备和技术支持平台等构成。五是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主要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用以规范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通过以上5大体系互联、互动、互补、互促,共同服务于第一时间应急物资保障这一核心目标。
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妥善处理好3大关系:
(一)“时效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应急物资保障重视时效性,但并非忽略经济性。相反,在强调时效性的同时要克服应急物流体系不计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缺陷。
(二)“先进性”与“适用性”的关系。健全应急物流体系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但也要看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大多是在环境恶劣、非常规作业条件下进行的,先进设备往往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甚至无法到达救灾现场。因此,要在尽量保证先进性的同时,统筹考虑技术与设备的适用性。
(三)“专用性”与“社会性”。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专用性资产(如专业性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等),依靠大量专业应急物流企业和专业部门。同时,还应调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只有广泛发挥社会性资源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保障的目标。
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和完善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网络化立体化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网络是应急物流体系的重要基础。应加快建设交通运输薄弱环节,构建网络化交通运输线。线路与线路之间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确保全时畅通。建立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确保一种方式中断时,其他方式能及时补充。
(二)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支撑应急物流指挥组织的神经中枢。要实现应急物流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精确投送,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信息水平。建议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确保应急物流信息手段较之常态下更为先进、稳定和抗干扰。
(三)构建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设立和运作,应由政府领导并组织实施。建议整合相关机构,建立常设的专业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专门负责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工作,协调应急物流的运行和实施。
(四)大力提升应急物流运作能力。应急物流运作体系是影响应急物流体系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全国性合理布局,建立适当数量和规模的应急物流中心,形成高效的配送系统。鉴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宜大量专门建设,原则上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物流运作。此外,还应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合理物资储备布局、规模及结构;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三是做好应急人力资源储备,培训一些能够使用和操作应急装备和设备的人员;四是加强应急资金储备,各级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应当设立应急储备专款,确定应急资金储备规模。五是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一体化储备体系。
(六)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运用系统理念有意识地对应急物流资源进行规划、配置、重新组合和取舍,对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相关功能进行协调与集成、物流管理与运作实施重组与优化、合理布局应急物流中心,提升组织能力与服务水平,实现应急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效集成或协调,提高应急物流效率。
(七)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一要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组织机构设立及其职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明确应急物流运作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二要完善应急物流各环节标准、应急物流企业发展、应急物流社会化以及应急物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等政策措施;三是尽快出台合理的应急物流运作补偿政策。
(作者分别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