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科技经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业中人俞建扬:
与专利结下不解之缘

  27年前,即将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小伙子俞建扬,一时还没想好自己的职业方向。系主任找到他说,“你去做专利工作怎么样?贸促会正招人呢!”俞建扬问:“什么是专利啊?”

  当时,我国《专利法》尚未颁布,一切都在酝酿之中,贸促会准备着手筹办专利代理机构,打算招些大学毕业生作为专利代理人的培养对象。就这样,俞建扬和“专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1986年俞建扬被公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198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慢慢实现了“技术和法律的融合”。记者问俞建扬当时要继续留在美国,应该没问题吧?“我们那个时候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想到专利事业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一心想回来做点事情。”俞建扬显得很有激情。

  20多年来,想做点事情的俞建扬果然做出了成绩,现在他已经成为国内专利代理人这个“金领”职业的代表性人物:1989年,俞建扬以首席律师的身份在首例涉外专利侵权诉讼案中成功代理一家跨国公司;1997年,他曾在一项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的综合性案件中获胜,此案于1997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为典型知识产权诉讼案例;他代理胜诉的乐高公司诉可高公司的案子,于2003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为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俞建扬告诉记者,作为专利代理人,他并不主要是做专利申请工作,而是专利诉讼和咨询工作。目前他手头上正在做一个来自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这个企业的技术仍旧在研发过程中,预计3年突破核心技术,一旦突破即可以有10亿元的市场,而这过程中会有很多诸如“技术融资是采取许可的方式还是入股的方式”、“如何保护技术”、“涉及到技术的谈判、签约应该如何把关”、“一旦有替代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规避技术风险”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企业找到俞建扬,请他帮忙出主意。“为客户把握方向”,这是俞建扬在跟我的谈话中最多提到的,不论是代理专利诉讼还是为企业制定专利战略,都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抽丝剥茧,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把握住最主要的方向,从而做出判断,为企业选择一条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而这种独到的眼光和判断的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俞建扬说:“学习啊!我信奉培根的一句话,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年过50岁的俞建扬,仍像一块海绵,对新鲜的东西保有着旺盛的吸纳激情。

  采访临近结束,我请俞建扬给年轻专利代理人一些好的建议,俞建扬问我,“你如果心里边装着什么事情,会不会夜里突然醒来?琢磨起这件事儿,放不下?”俞建扬笑着说,“我总说,半夜不醒来,不是好律师。不仅是律师,这条定律也许通用于大部分行业,把工作放在心上,找到合适的方法努力去做,工作应该都能做好。” 

       文/本报记者 梁晓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