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科技经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北京,金融街,远洋大厦10层。黄永杰带我走进他的办公室,两人一间,桌面上除了两摞三尺高的纸稿,还有两台电脑,一旁的文件柜里,也码着满满当当的纸稿。黄永杰笑着说:“看,这就是一名专利代理人的工作环境!”

  黄永杰所供职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以下简称贸促会专商所),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涉外知识产权事务所,全所一共有150多名专利代理人,是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领军机构。其涉及的专利业务包括设计专利战略,申请前的检索并提出专利性意见,准备和办理专利申请,专利侵权分析,专利无效,专利侵权纠纷的司法诉讼、行政解决以及海关保护,专利许可和转让,专利年金的支付与提醒服务,专利文献与非专利文献的检索及专利监视等。

  事务所所长马浩接受我的采访。马浩9月末到10月初,刚刚在美国进行了巡回讲座,回北京稍事休整,就又要到日本去拜访日本公司和日本事务所、宣传专利法修改去了。因为专利法经过第三次修改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各级法院、地方知识产权局10月1日起就开始正式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了,作为一家涉外知识产权事务所,贸促会专商所要把专利法的新变化传达给外国公司和律师。马浩认为,这不仅是事务所本身业务的需要,更是责任感使然。“真正了解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外国公司和律师,对中国近几年来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是由衷赞赏的,不论是专利审查系统,还是专利行政和司法保护系统。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士,因为不了解中国,仍旧心有疑虑。我们所作为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专利商标事务所,主动和他们去沟通并展示我国的知识产权现状,是我们的使命。为了消除误解,需要我们与政府部门一起发出共同的声音并加以放大,形成合力,强化对外宣传中国尊重知识产权的形象,使国外人士了解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真实面貌。为此,我们很早就开始给国外客户提供介绍我国知识产权最新进展的外文资料了。”马浩说。

  出外巡讲,通过与外国公司和律师接触,贸促会专商所也收获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知识产权信息和观点,开阔了眼界。因为专利代理人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所以人才是贸促会专商所的最大财富。“我们不惜一切力量和代价去培养人才,不仅是为我们所,也是为国家。”马浩说。国内、国外的各种会议、培训班,贸促会专商所都会派年轻人去参加,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周有一名美国律师来所里讲课,下一周还会有英国律师来交流。所里甚至还为年轻代理人安排了到国外企业短期工作和培训的机会。

  一方面,要为国外客户打开知识产权的中国之窗,另一方面,也在为国内企业打开知识产权之窗。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客户日渐增多。如今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激增,特别是国家又出台多项创新导向政策,专利代理行业的业务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关于“专利”,关于“知识产权”,中国企业以及个人并没有都驾轻就熟,一部分企业和个人专利申请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获得“授权”。马浩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专利代理机构,我们不仅要帮助中国企业得到专利权,我们更要引导国内企业在申请专利这一过程中,真正了解什么是专利,如何运用专利权。专利不仅是授权、纠纷这两个层面,不然就不会有所谓专利池、专利联盟、标准专利的概念了。一项发明专利的有效期是20年,专利的质量应当经得起20年的考验。”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贸促会专商所要求每一位专利代理人,珍惜每一宗业务的锻炼实践机会,踏踏实实关注每一个细节,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提升客户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这样既提升了自己的业务境界,也给整个行业培育了市场。

  马浩说,“专利代理是一个平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的是每一个细节的质量。”他给我讲了他本人曾代理的一件案子,这项标的为3400万元的专利侵权诉讼案子,最终因为权利要求书中的一个“另”字经过无效程序和司法程序解释为“另外”,而不是“另一个”,从而获得胜诉。当初给企业撰写专利申请说明书的专利代理人一定想象不到,因为一个模糊的“另”字,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所以马浩说:“专利代理行业,从你接触客户的那一刻起,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精彩,也都可能成为败笔。想要精彩,不要败笔,只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