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科学发展
———广东省梅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调研

  近年来,广东省梅州市积极探索山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模式,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之路。他们的经验,对各地特别是山区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 

  广东省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群山环绕,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6%,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2003年初,梅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梅州科学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去年6月,梅州市委、市政府通过认真总结“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提出并大力实施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构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近年来,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步向上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至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其中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二是宜居与宜业相协调。一方面梅州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梅州的工业、现代服务业也驶入“快车道”,去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2.00:43.21:34.79。三是社会发展与民生建设相协调。近年来,梅州市人民群众生活全面改善: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8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在广东省率先将城镇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首批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率先由市级财政对农村“五保”供养进行专项补贴,供养标准居广东省山区市前列;在广东省率先推行农房统保政策,帮助解决45.71万农民的饮水难题和2.8万城乡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2年超过90%。四是经济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相协调。近年来,梅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文化教育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大型山歌剧《山魂》、《等郎妹》等屡获大奖,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等成为梅州的重要“名片”。

  梅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科学发展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近年来,梅州积极培育新型绿色产业群和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一是确立绿色工业主体,培育引进更多的非资源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构建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电力、矿业、建材等支柱产业;着力引进与梅州市重点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相衔接的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等传统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物流商贸等绿色服务业。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的独特性,打响客都文化之旅、休闲之旅、红色之旅3大品牌,培育旅游先锋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多功能现代绿色农业,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定位,推动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共同发展。

  第二,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近年来,梅州市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是打造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扎实推进森林围城、绿色通道、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工程建设,打造“岭南林海、天然氧吧”。二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加快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保护和发扬客家文化遗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全民创业的理念和氛围;着力构建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坚持“好”字当头,严格执行“鼓励、限制、淘汰”目录,积极承接高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以“双转移”为科学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梅州紧紧抓住广东省实施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契机,积极争取竞争性扶持资金和重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建成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承接“珠三角”等地企业3000多家;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全力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抓好劳动力培训,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广东省有关部门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初步形成了大培训、大转移、大服务格局。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2万人,转移就业近15万人。

  第四,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依托。近年来,梅州以全球化、区域化视野,通过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展发展空间。一是抓住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坚持面向“珠三角”等地招商选资。二是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力量,鼓励和推动梅州本地的企业上市融资。同时,还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三是吸引、用好外部人力资源,借助“外脑”谋思路,招才引智促发展。

  第五,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一是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重点向民生领域、社会薄弱环节倾斜,实现发展指标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以“小财政”构筑“大民生”,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对人民群众利益“不损害、能保障、有提高”的机制,建设“民心工程”,实施“民生计划”。三是着力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各项制度。四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行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 (执笔:蒋斌 曾永祥 温宪元 关飞进 廖胜华 张造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