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升级 产业延伸 产业替代
山西朔州“三管齐下”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本报讯 记者刘存瑞、通讯员崔金鑫 石永杰报道:近年来,山西省朔州市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走出了一条靠政府引导推动、靠市场解决问题、靠企业担当重任的转型发展道路。

  朔州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煤炭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占到了60%以上。朔州也为煤所忧、被煤所扰,产业单一、产品初级、结构畸重、安全压力大、市场应变能力差,如果不抓紧转型发展,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载、社会将难以承受、发展将难以为继。

  为此,朔州市首先以产业升级为基础,构建发达的支柱产业体系。朔州市以煤炭产业升级为基础,把煤炭产业做强做大,以新型的业态做出总量优势和规模效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2006年开始,朔州市在煤炭资源第一轮整合中将全市205座地方煤矿缩减为135座,并将产能由3312万吨提高到5367万吨。2007年,该市又提出了以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清洁化、安全化为重点,加快煤炭产业升级改造步伐的思路,并将目标锁定为“4个70%以上”:70%以上的煤矿与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和用煤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保证稳定销售;70%以上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实现根本安全;煤炭回采率达到70%以上,提高集约水平;煤炭洗选率达到70%以上,确保原煤增值。到去年年底,该市有22座煤矿实现了机械化综采。改造后,朔州市地方煤矿产能提高到6156万吨,回采率由改造前的30%左右提高到72%以上。同时,新上了一批洗煤厂,使全市煤炭洗选能力提高到1.1亿吨。

  今年以来,该市继续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升级改造的步伐,在年内将135座地方煤矿压缩到65座,产能提高到8480万吨,平均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30.5万吨。同时,朔州市继续投资30亿元,对保留的65座矿井中未进行机械化综采改造的43座煤矿,全部进行机械化综采改造。目前,改造项目已全部铺开,明年将全部实现机械化综采。

  其次,朔州市以产业延伸为重点,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朔州市坚持以上数量、上环保、上节能为核心,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热电联供和风力发电厂,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变地面输煤为空中输电。

  到去年年底,平朔、永皓、格瑞特煤矸石电厂和平鲁败虎堡、右玉小五台风力发电厂相继建成,朔州市电力装机容量由“十五”末的351.8万千瓦增加到460.05万千瓦,增长了30.8%。

  今年,该市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3座电厂开工建设,并与华能公司签订了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朔州市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第三,朔州市以产业替代为支点,构建协调的产业发展格局。该市以抓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支点,以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途径,坚定不移推进非煤非电产业、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

  朔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共签约项目462个,总投资2231.61亿元,拟引资1662.81亿元。其中,在落地的291个项目中,非煤非电项目214个,占落地项目总数的73.5%;到位资金193.39亿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66.2%,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

  近年来,朔州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朔州市新建了中大科技、雅士利应县公司、六味斋右玉公司等10多个较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8家,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拉动农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服务业是该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仅2008年,朔州市新上豪德贸易广场、朔州汽车配件矿山物流中心服务业项目等160个,完成投资73.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三分之一,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