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 察
尊重自然规律抢抓发展先机
本报记者 殷立春

  今年6月2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的“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演讲了《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与鄂尔多斯的生态双赢模式》,同时,他出示了鄂尔多斯地区不同历史年代、同一季节,经过卫星遥感监测的三幅生态测绘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1949年的鄂尔多斯地区(伊克昭盟)基本上被黄沙覆盖,绿色少得可怜,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95%;1999年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0%;2007年沙化面积只占30%左右,绿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70%左右。

  这三幅图使黄绿争夺的可逆、草地与沙漠的演替赫然显现,充分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郝诚之的演讲,这场国际性的学术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可以说,“鄂尔多斯生态模式”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有专家评价: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它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

  之所以获得这样的评价,是因为鄂尔多斯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在生态建设中尊重了自然规律,抢占了发展先机。

  首先尊重了自然规律。转变发展理念由“透支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变革生产方式由“广种过牧”转变为“集中发展”。其次是尊重了经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由“单一投入”转变为“多元投资”;发展沙产业由治理“贫瘠荒凉”转变为“绿色银行”。再次是尊重社会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实现了经济与生态、人口、资源相和谐。  此外,鄂尔多斯在生态建设中,不断抢抓发展先机,做到了5个率先: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改革;率先发展沙产业;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率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率先提出建设现代林业的战略思想,赢得了生态建设的主动权,使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

  国内外治沙专家认为,治沙需要经过三次飞跃:治沙是人类开始认识沙漠的第一次飞跃;着手防沙,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二次飞跃;合理利用沙漠是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三次飞跃。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完成了这三次飞跃,实现了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同时,还继续在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探索新路,对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上图:内蒙古伊泰集团的煤液化项目厂区一角。

             (资料图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