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 谈
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访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
本报记者 陈 力

  金秋时节,天蓝地绿的鄂尔多斯开始五彩斑斓。在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市委书记杜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与实践。

  杜梓告诉记者,鄂尔多斯全市范围的现场会一年一度,过去叫“两个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之所以从今年改为“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就是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几年来,全市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禁牧封闭面积达到3518万亩,500万头只牲畜实现了舍饲。实施农牧业发展“三区”规划,完成人口整体退出自然恢复区1.2万平方公里。实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08年的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向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新路子。

  杜梓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各种自然灾害依然频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保护和恢复草原,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做都不为过。

  杜梓说,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鄂尔多斯,真正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一定要遵循生态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坚定不移地落实重新调整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停止在生态脆弱地区一切生产生活活动,有效地把农牧民转移出去。要加大投入,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适度提高生态移民补偿标准;要保障住房,加快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解决转移进城农牧民的住房问题;要充分就业,加大农村牧区劳动力免费培训力度,实行自主创业农牧民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免费鉴定和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等扶持政策,确保每一个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当年实现就业;要解除后顾之忧,按迁入地标准发放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金,确保转移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比流出地有新提高。二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在鄂尔多斯,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达55%,生态建设稍有松懈就可能发生逆转,因此要倍加珍惜生态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将实施禁牧、休牧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为恢复生态的基本制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当作一条高压线,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下去。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沙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加快建设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发电、人造板原料林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林基地,以沙棘、山杏、微藻、甘草为主的饮品、药品、保健品原料林基地,以沙漠生态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基地,以林副产品为主的花卉和食用菌基地,把鄂尔多斯打造成为一流的沙产业基地。

  上图:2008年,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该村结合采煤塌陷区移民搬迁,投入1.4亿元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最终将乌兰木伦新村建成集教育、商业、文化和娱乐于一体的新家园。               本报记者 殷立春摄

  下图:库布奇沙漠北缘的恩格贝,16万亩沙漠改造成绿地,并建设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植被丰茂的旅游区。于荣刚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