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现场◇
乌都:在荒沙滩上播种绿色希望
本报记者 殷立春

  “快看,那就是我的草场!”经过一阵子的颠簸,终于听乌都兴奋地告诉大家。此时,乌都的语气和表情充满了自豪与欣喜。

  随着他的指引,远远望过去,他家的房前,一片经营得很好的葱茏绿树,成片成排的沙柳、柠条像竹林一样,随着微风起伏荡漾。

  9月25日,记者在乌审旗乌审召林工站人员的带领下来到牧民乌都的家,他的家住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阿贵希里牧业社。乌都今年41岁,他在浩瀚的毛乌素大漠深处,治沙造林20多年,硬是把1万多亩荒沙滩变成了绿洲。

  下了车,乌都带路让我们看他的草场。草场上有鹅黄带蕊的柠条花、深蓝连片的马莲花、紫中透红的羊柴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都竞相绽放。

  我们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乌都往沙坡上走,一边听他讲治沙造林的过程。

  20多年前,乌都居住在被荒沙包围的土房里开始治沙。当时,沙丘平均的高度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有60米,“小时候,早晨起来房子经常会被沙丘淹没,因为荒沙都是移动的。”乌都说,这里每年要刮200多天5级以上的大风,春季风大时沙丘1个小时就能前移五六十米;另外,这里缺水、缺电、没有像样的路,人们生活出行极不方便,本来居住分散的居民纷纷向外迁徙。面对种种困难,乌都没有退缩。

  1994年至1998年,乌都任乌审召嘎查团支部书记期间,就曾组织青年人义务植树造林。为带个好头,他开始在自己家的草场干。每天天不亮,乌都就与母亲赶着毛驴车出动了,他们经常是在沙地里啃干饼,一干就是一天。

  经过多次失败后,乌都总结出一套经验,治理流动沙丘要“层层设防、步步为营”。他在半路指给我们说,首先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将沙丘固定住,然后再在沙峰间种植适宜生长的羊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周边地区要种杨树防护。

  1998年,他尝试着开发水浇地失败后,又买了6000多株杨树苗,栽起了防护林,试种了200亩白柠条。2002年,他又种植了4000亩羊柴,由于当年雨水足,沙障设置及时,成活率达到90%,这给了他很大鼓舞,随后几年,他一发不可收拾,越干越有劲头。至今,他已累计造林近万亩,成活率平均达到70%。为此,他不但把家里大部分的牲畜都卖掉了,还欠了60多万元的外债。

  在艰苦的治沙造林过程中,乌都悟出了一定的道理。他说:“治沙不能简单地植树造林,在解决生存的同时,必须向荒沙要收入,要效益。”他对下一步治沙作了规划:一方面继续治沙造林,另一方面发展多种养殖。同时要想办法筹资修通牧业社到镇里的路,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走上治沙致富之路。

  从草场上走下来,我们到了乌都的家,他76岁的老母亲察干宝索老人微笑着为我们端上一杯热茶。我们看到,因为治沙,乌都获得了一些荣誉,“鄂尔多斯市青年星火带头人”、“1833工程少数民族科技推广带头人”等等。  

  与乌都告别,我们再一次回望他的那片绿洲,观望乌审召嘎查由黄变绿的沙地,心中顿生感慨,在这大沙窝子里滚打一辈子、又种下这么大片林子的乌都以及无数治沙人,他们的治沙精神像沙漠里的植物一样,顽强而坚韧。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