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解读
加快结构调整 提升工业国际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朱宏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要素素质、创新能力、品牌影响日益提升: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形成,奠定了竞争力的基础;大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影响力逐步提升,目前中国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工业品已有210种;重点领域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体系等。  

  在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工业仍存在着重复建设造成的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业集中度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等深层次问题。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钢铁、汽车、船舶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国工业经济不仅止住加速下滑趋势,而且回升态势已逐步明朗,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今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逐季加快,从5.1%到9.1%,再到12.4%;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各项工作都在积极推进。

  立足当前,我们将全面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形成新的增长点,着眼未来,将培育和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要素素质,不断优化提升竞争力的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技术改造是优化提升存量资产的重要途径,它不铺新摊子,避免重复建设,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能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典型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今后,要继续通过大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使企业质量品种、节能减排、装备水平、安全生产都有一个新的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中央资金支持技术改造的力度,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工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是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产业革命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最重要途径,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和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我国工业界要突破制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抢占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要积极破解能源约束。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各地通过技术改造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产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推广清洁和新能源汽车等。同时,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

  三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研究制定推进“两化”融合政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改造等环节采用信息技术提升水平。继续推动“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迅速,要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和科学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工业要以品种、质量、品牌、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质量管理工作,既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也注重发展协作配套能力强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同时,促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在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提升水平的同时,要着眼长远,以三网融合、3G发展为契机,推动动漫、现代物流、软件服务、数字家庭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