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之二:一大批苏南企业北移,南北双方各自化解经济难题。苏南有道难题————转型升级,苏北有个呼唤————新型工业化。把苏南产业优势和苏北资源优势进行挂钩,恰逢其需。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苏南部分企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苏北有金可挖,一批南北转移的先行者尝到了甜头。产业转移效应不断被扩大。
从2001年到2008年,苏北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南北产业转移项目达12925个,项目总投资5028.9亿元。一个明显趋势是:南北产业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规模在加大、质量在提高。
“仅靠行政推动,不可能转移得这么多、这么好。”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叶克林认为,南北产业转移,最大驱动力是市场。江苏省关于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市场导向原则”。
苏南企业的“成本意识”非常强,特别是去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他们向苏北转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此外,部分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在长三角已经站住脚了,急需进行新的产业布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北有组织地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比当年苏南吸引外资的时机更好,条件更成熟。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苏南部分企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以冶金和纺织产业为例,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钢坯、棉纱原料价格屡屡跌破国内最低价。
“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制造业企业也会垮掉。”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认为,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差价生存,在苏南几乎已经没有优势。
解决方法就是走出去,到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发展空间更大、资源更多的苏北。
“在苏南不可能做到这么大。”星丰金属资源有限公司立足徐州,坐拥苏鲁皖豫四省的废钢资源。该公司来徐州不到两年,废钢加工规模已做到亚洲最大,今年又一举签下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地150万吨废钢回收合同,业务半径延伸到全球。
如果说资源优势为转移企业“长高变壮”提供了营养,那么,丰富的人力资源则是企业提档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常熟波司登近年最头疼的不是订单,而是招工。动辄千计的熟练工在苏南并不好找。2007年,波司登北上泗洪建生产基地。投产前,一个月就顺利招到3000名熟练工。现在波司登常熟总部主抓研发、设计,营销和生产大多放到苏北。
苏南大企业北上,既拓展了自身空间,也为苏北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红豆淮安工业园本来定位为纺织服装加工生产基地,随着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红豆集团将工业园重新定位成了科创园。按照红豆总裁周海江的思路,将赋予科创园区域研发、新品生产等功能,最终成为苏北科技研发企业总部。
到苏北去!恒力、梦兰、波司登、阿兰吉、长江润发……一大批苏南企业在转移中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惠民说,引导企业转移不是“过渡性”的投资,而是一种战略投资,在苏北谋长远发展。在他看来,南北产业转移不是落后产能的物理空间位移,而是起到了“长高变壮”的化学作用,一大批具备“引领”潜力的产业正在形成。
“一万多个转移项目≠一万多个工厂。”叶克林说,在南北产业转移的强势拉动下,苏北平原的“经济大陆架”上,正隆起一个个新兴的产业板块。
大项目的产业带动力有目共睹。振达钢管有限公司规模在江苏省内第一、全国第三。2005年从无锡转移到淮阴后,从螺钉螺帽到机械油,从标准件到油漆,在当地迅速催生出20多家2000万元以上投资的配套企业。
“来一个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就相当于来了一条产业链。”常熟·泗洪工业园负责人介绍。
形成产业链还不够,苏北人努力把转移效应做大,一个好项目就争取做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板块。“中能加速度、世界新硅都”,就是徐州由一个项目拉出一条产业链、再做出一个产业园,最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板块的真实写照。
江苏中能硅业2006年落户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与之配套,徐州专门规划了一个5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将多晶硅生产延伸至下游产品和终端产品。江苏艾德、河北晶澳、宁波麦克森、中美硅晶……先后进驻园区,从高纯多晶硅、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一个以中能硅业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浮出水面。
短短3年,徐州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太阳能电池产量坐拥国内市场的一半,多晶硅产能位居亚洲之首。据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介绍,到2012年,该市多晶硅及光伏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一个“看得见”的良性循环就是,产业板块的形成,反过来又成为吸聚资本的强磁场。IT企业富士康落户淮安,短短2年,就在江苏省内形成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IT制造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