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60周年百姓纪事⑩唱响老歌 畅想未来
蝴蝶泉边金花开
□ 本报记者 姜 范 周 斌
  美丽的大理风光。
  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穿着“金花”的服饰,在蝴蝶泉边留影,很多来大理的游客带走了这样的“纪念品”。 姜 范摄
  云南大理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洱海环境保护活动。
  洱海渔猎活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保持至今。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电影《五朵金花》以轻松活泼的清新风格打动了亿万观众,旋律优美的主题歌《蝴蝶泉边》也迅速流传开来,广为传唱。金花和阿鹏在蝴蝶泉边互诉衷肠的场景,成为一代人记忆中最美的电影画面之一。

  50年过去了,《五朵金花》依然“盛开”在大理。在大理古城,每晚都会放映电影《五朵金花》,走在大理街头,时常可以听到手机铃声中传出“大理三月好风光”的熟悉旋律。在大理,人们依然喜欢给女孩取名“金花”,节庆活动依然习惯冠名“金花”。大理人喜欢金花,他们说,是《五朵金花》让世界认识了纯朴美丽的大理,是《五朵金花》让大理成了著名的旅游城市。游客们喜欢金花,他们说,是美丽的金花带领他们来到大理,是《五朵金花》让他们了解了大理,认识了大理。

  50年岁月如梭。泉水依旧清澈,苍山依然巍峨,洱海一样辽阔,金花和阿鹏生活的这片热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出一首首动听的时代新歌。

千年扎染成致富“金花”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

  蝴蝶泉是金花和阿鹏忠贞爱情的见证,金花与阿鹏初次吐露心声是在蝴蝶泉边。每年4月的蝴蝶会,四方白族青年男女依然要聚集蝴蝶泉边,“丢个石头试水深”,用歌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金花,笑一个!”在幽深美丽的蝴蝶泉边,时常可以看到游客穿着“金花”服饰拍照留念。在绚丽的“金花”服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扎染工艺。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白族女孩子的头饰、围腰,祖祖辈辈都是扎染的,《五朵金花》里副社长金花不是送给拖拉机金花一个围腰吗?那个就是扎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的传承人张仕绅对扎染的介绍也从《五朵金花》开始。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传统工艺。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诏时期,大理的先民拾捡天然果实外壳,制作黑色染料,结合简单的天然植物染色法与民族图案制作早期民族服饰。

  今天我们看到的扎染,是根据设计图案将布料或衣片绑扎,绑扎处染料无法渗入,未绑扎处则被染料浸染,从而形成花纹。然后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扎染的染料多采用植物板兰根、多种植物的

根、茎、叶以及其他药材染色剂按比例混合而成,经过设计、上稿、浸染、拆线、漂洗等若干工序,一块青花瓷般的扎染布就完成了。因为完全采用手工制作,每一块扎染布都是一个自然质朴的画面,呈现出独特而随意的美丽。由于采用了天然的植物染料,扎染布料着色鲜活,经久不退,且舒适透气。

  数百年来,扎染工艺主要以民间家

庭作坊式的传承方式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大理的扎染从零散的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过渡,逐渐成为大理的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之后,大理的扎染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扎染产品迅速走向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昔日主要满足生活之用的传统手工艺,成了富民兴企的“金花”。2003年,历史悠久的大理巍山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有力地推动了大理扎染产业的发展。

  现在,规模不等的扎染企业遍布大理,不少农民开始进厂做工,也有不少扎染企业灵活地采取了厂家联农户的方式,即厂家生产胚布,然后把扎花、拆线交由农户完成,再交回扎染厂其他工序加工,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位于苍山脚下214国道旁,紧邻蝴蝶泉,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这个村子的不少村民就以扎染这种传统手工业作为谋生手段。上世纪80年代,随着周城扎染厂的建立,扎染开始成为周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古香古色的周城村商贸一条街上,扎染工艺品最受游客欢迎。“扎染的布是最美的,很素雅,很特别,颜色越洗越好看。”张仕绅小心地抚摸着一块扎染台布,他已经做了42年扎染,手指缝也被染料染成了蓝黑色,谈起扎染,依然难掩心中的喜爱。

  在张仕绅的记忆中,天然的染料曾经帮助他赢得了不小的生意。上世纪80年代,他在村里办的周城扎染厂担任厂长,一次,一位外商来厂里考察,看着黝黑的染水皱起了眉头。张仕绅见外商不了解染料,立刻毫不犹豫地捧起染水喝了下去。“他当时很吃惊地看着我,很快就明白了。我们的染水是板蓝根和石灰以及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的,基本没有毒。板蓝根是一味中药,谁有个感冒发炎什么的,就摘点板蓝根叶子冲水喝,喝下去很快就好了,这么自然的东西染出来的布当然没问题了!”那个外商当场决定再追加几倍的订单。

  到上世纪90年代,周城扎染厂的销售额达到了900多万元。村里用扎染厂赚来的钱又办了几家企业,让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今天,大大小小的扎染作坊遍布周城,周城成了名副其实的“扎染村”。可以说,是扎染带动了周城的发展,引领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目前,在周城的总收入中,扎染、刺绣、旅游餐饮服务业3项就占了七成多。

  面对红火的发展势头,周城扎染从业

者并没有一味依靠传统手艺,而是不断捕捉市场的新需求,推陈出新,发展出彩色扎染这一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让扎染的图案逐渐多样,色彩也丰富起来,扎染的品种也从传统的台布、床单、门帘,扩大到服装、饰品、工艺品等多个类别。与此同时,扎染也变得活泼时尚起来。不仅如此,彩色扎染比传统扎染成本更低,产品的加工也更加快速灵活。

  在周城村民段树坤家的天井里,竹竿搭成的衣架挂着一排一排的扎染衣裙。主要款式是碎花连衣裙,腰线较高,下摆宽松,颜色由红、黄、蓝3色渐变而成,这不是商场里正流行的娃娃衫吗?“我们经常看时尚杂志、上网,也向批发商咨询,流行什么我们就设计什么。以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现在我们能做到引领着市场。”段树坤自豪地讲起创新的优势。他告诉记者,如果只卖传统的扎染布,一年顶多赚5万元,而卖这些新款式的衣裙能赚到30万元左右,创新出的时髦款式是他主要的利润来源。

  根据规划,大理扎染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并将巍山南诏镇和大理周城建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扎染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十一五”期间这两大基地规划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以上。

清清洱海是我家园

  橄榄好吃回味甜,打开青苔喝山泉,山盟海誓先莫讲,相会待明年。

  苍山洱海的水曾经是甘甜的。

  在苍山和洱海之间,是一片绿色的冲积平原。一条条溪流穿过农田,穿过村庄,汇入洱海。

  “洱海清、大理兴”。在大理,洱海的保护治理是头等大事。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被大理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湖”。辽阔的洱海几千年来为大理人提供着饮用水源,是数万渔业从业人员的生存之本,是大理旅游的重中之重,更是大理的经济命脉————洱海流域地区GDP占大理州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以上。

  一位骑着摩托车的村民来到河边,沿着河道一边走一边看。他走得很慢,似乎不是在照看自家的农田。记者好奇地上前询问,才知道他叫李雁,是大理市银桥镇富美邑村的河道管理员。河道管理员的工作,就是保持河道的清洁。“我每天大概要花3个多小时清理河道。”天天都来清理,他管理的河道很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

  李雁所在的富美邑村,就在这条河流汇入洱海的地方。白墙彩绘的民居门前,不时看到村民的农用车和私人轿车经过。河流接近入海口的地方,渐渐变宽,水流变缓,开阔处是一片丰美的森林和草地,散发出青草和泥土的清香,几个活泼的男孩在洱海里游泳戏水。不远处,10余头奶牛在悠闲地吃草喝水,仿佛一幅宁静的田园牧歌画卷。

  “这一带小溪小河密集,每一条通往洱海的溪流都有可能把污染物质带进洱海,要保护好洱海,就必须管好这些小溪小河。”银桥镇洱海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溪流穿过的,基本都是农田和村庄,因此,大理市将保护洱海的责任分解到村、到人。目前,在沿湖10个镇和大理经济开发区,都有编制为3至5人的洱海环境管理所,像李雁一样的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和垃圾收集员,共有1366名。

  管理部门责无旁贷,普通村民、市民也加入到洱海保护治理的行列中。由专业部门监管向流域综合监管转变,由专业治理保护向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由内源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普及宣传教育向公众参与机制转变,经过10多年的实践,大理已经摸索出一套洱海保护治理的成功经验。

  “我们小的时候,早晨直接到洱海边担水回来就可以做饭用。”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局长李文标清楚地记得儿时的洱海。这位土生土长的大理人,在自己名片的背面印上了碧波荡漾的洱海。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增加,以及湿地被侵占、运输捕捞等的快速发展,洱海的水质开始逐年下降。李文标记得,直到1991年,大理人还可以直接取用洱海水。后来,即使经过水厂的处理,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还是有鱼腥味和漂白粉的刺鼻气味,给大理40多万人的饮水造成威胁。1996年,洱海大面积爆发蓝藻,洱海的水质降到4类,已经不能当做饮用水,大理人只能望海兴叹,购买瓶装水或者到远处担水使用。

  蓝藻的爆发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为大理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

  洱海是高原内陆湖泊,水交换量少,3年才能交换一次,一旦其生态环境被破坏,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恢复。这就意味着,洱海的保护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些投入和努力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与此同时,洱海的保护涉及大理的方方面面,将是一场艰巨而持久的系统工程。

  洱海的治理和保护从建章立制开始。1989年3月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颁布实施第一部湖泊管理的专门法规————《洱海管理条例》。1998年和2004年又两次对《洱海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并先后出台了洱海水

污染防治、水政、渔政、航务、垃圾处置、滩地管理等一系列实施办法,使洱海保护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洱海保护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此后,又逐步编制完成了《洱海水污染防治规划》、《海西田园风光保护规划》、《洱海北部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专项规划,还确定以洱海保护为中心,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布局大理城市建设。

  从1996年到2004年,大理顶着阻力关闭了71家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加工企业,并在洱海下游和下关城区下风口的凤仪片区规划了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用排污干管与环洱海排污干渠实现连接,建立严格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和物流产业。

  在大理市,洱海管理局以“敢否决项目”而出名。“这几年我们否决了12个投资项目,其中有8个是旅游项目。我们保护洱海的决心是不能动摇的。”李文标告诉记者,目前大理建立了洱海流域规划建设项目审查机制,严格流域项目审批,对凡是浪费资源、污染洱海、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一切开发建设都服从和服务于保护洱海。

  这些努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洱海水质提前一年达到3类标准。

  在距离大理机场5公里左右的下和湾湿地,接近正午时分,大理市环境保护局工程师奎一平开着微型面包车前来巡视。因为长期在户外工作,奎一平晒得黝黑。畅行在这块10公里的湿地,垂柳依依,睡莲静开,菖蒲茂盛,不时有飞鸟掠过,鱼儿也清晰可见,犹如置身一个安静美丽的小花园。这块湿地,曾经被占用作稻田和鱼塘,后来退塘还林、退田还湖,成为湖滨带湿地。

  湖滨带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重要生态交叉带,是湖泊的一道天然屏障。同时,湖滨带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繁育和鸟类栖息场所,改善环境、增加自然景观等将起到积极作用。“湖滨湿地就像洱海的眼睫毛,可以阻挡和过滤脏东西进入洱海,我的工作就是建设和保护好洱海的睫毛。”奎一平风趣地说。热爱植物的他考察过上百种水生植物,仅荷花就试验了几十种,最后选择了吸污能力更强的睡莲、菖蒲。高高低低的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共同构成了这个错落有致、姹紫嫣红的小花园,它的吸附和净化功能保护着洱海的清澈。

  目前,洱海已经种植植物170多万株,建成58公里环洱海生态湖滨带,恢复湿地面积104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洱海还实行全湖半年休渔和渔船集中入港管理制度,取消网箱养鱼,加快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提倡使用有机肥……这些措施多管齐下,洱海的污染渐渐减少,水质有所改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也开始渐渐恢复。

  根据大理环境监测站监测,2004年以来,洱海水质总体趋于稳定,全湖水质保持III类,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洱海仍是全国保护得最好的城市近郊湖泊之一。

  “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心再来会,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相信随着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苍山洱海将重现往日的美丽,让每位来到这里的人都留下美好的印象。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