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点评
唱响绿色生态的主旋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 琰

  对于一个自身生态基础并不优越的工业城市,如何才能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完美融合,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张家港用实践诠释了这一问题。

  张家港是一座年轻的港口城市。在乡镇工业起步前,这里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市面貌也较落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张家港乡镇工业蓬勃兴起,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如何既保住“碧山绿水”,又牢牢抓住“金山银山”,成为张家港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中之重。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张家港人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荣誉。2006年又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实现了由模范城市向生态市的绿色跨越,并探索出一条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生态规划全面。2001年,张家港编制完成了全国首家《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时配套编制了环保、循环经济、绿化、水利等31个子规划。各镇和很多行政村也分别编制了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建设规划,在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生态规划体系。同时,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张家港市生态市创建实施方案》,把生态创建工作细化分解成104项实事工程,保证生态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和全面推进。

  城乡标准统一。张家港在市域范围内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环保标准,以城市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标准培育农民,推进生态建设的城乡联动,使城乡居民素质与现代化进程互动并进。

  在城乡统筹的发展布局方面,针对苏南地区人口稠密,小城镇和自然村落多、小、散的状况,张家港多次对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形成了一城四片区的发展构架,推动了农村宅基地的集中归并,人口向城镇集中和农民向社区集中,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框架。

  另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张家港对广大农村地区投入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饮用水改造、气化普及等工程,建立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网络,建成并投运多个固废处置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还对20多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了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观和完善。

  产业链条循环。张家港的成功离不开产业园区的绿色运营。他们率先提出绿色招商,注重质、量并举,不符合园区产业结构的项目不要;安全本质度差、环保风险大的项目不要;投资强度达不到园区要求的项目不要等等。同时,还从产业链入手,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项目类别进行筛选,实行“补链引资”,在最大程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使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构建了既循环又经济的工业生态系统。

  绿色理念深入。在生态理念普及工作上,张家港真正做到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让绿色生态理念深深扎根于一代代人的心中。到目前为止,张家港已实现“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满堂红”,现拥有省级“生态村”7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8.5%,并在各领域、各行业建成一批环境教育基地。

  可以说,张家港的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做到了实处,做到了细处,在点点滴滴的成绩中,唱响了绿色生态的主旋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