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想把一个城市10多年来有关生态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真正吃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张家港这样一个全国闻名、创造了县域发展众多“第一”的城市。
好在当地的同志送来一本《张家港崛起之路》,嘱咐我们抽空读一读,“这是对张家港改革开放30年来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或许对采访有些帮助吧。”
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醒目的照片,著者别具匠心地收录了张家港改革开放起步时及现在的城市对比,没有豪言壮语,却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年轻城市的变迁……
书的作者是中央党校《现代化城市崛起之路探索》课题组的专家,他们历时大半年对张家港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从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张家港30年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尤其是一口气读完生态文明建设章节后,更是让人感慨张家港人在生态建设上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走进社区学校,探访企业园区,与当地领导座谈探讨,在触摸到一个真实张家港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个新兴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正如课题组专家所概括的那样:“张家港通过自己的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要坚持先进的发展理念,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繁荣和生态优美可以实现完美的统一。”
“三次跨越”
折射理念之变
拿到了全国首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张家港人却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
张家港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因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得名。
1962年,由苏州常熟、无锡江阴两县分别划出部分边远乡镇,合并成了如今的张家港。很长一段时间,张家港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在苏南所有县市中排名倒数第一,被笑称为“苏南的苏北”。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张家港经济发展迅猛,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腰包鼓了,‘三废’也多了,尤其是小电镀、小印染、小化工企业遍地开花,环保欠账积累较深,遗留问题也多。”张家港市环保局局长陶平告诉记者,从那时起,环境污染治理就成为张家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
“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在各乡镇配备专职环保员,环保管理网络覆盖全部城乡,率先开启苏南乡镇工业污水防治的先河。应该说,这是张家港在生态建设上的第一次尝试。”陶平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家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工业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一系列潜在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陶平回忆道,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张家港市委领导态度非常坚决:“污染重、难治理的企业,即使生产金子,也要关掉!”
从1992年至1995年,张家港市先后关停污染企业58家,完成102个污染治理项目,拒批92家有污染的企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发展理念上,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其环保“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的“三个一”经验在全国推广。
“真抓实干”和“创造性地干”,让张家港环境治理成绩斐然。1996年,张家港市被授予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现了生态建设上的第一次跨越。
拿到了全国首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张家港人却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
1999年,张家港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市”的设想,并于2001年在全国第一个编制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份《生态市建设规划》,张家港的探索与实践引起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关注,并成为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数的重要依据之一。2006年,张家港市通过了生态市国家考核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
“我们是把创建生态市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说,将环保工作重点由原来以“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拓展,把生态建设全面融入产业大调整、城镇大建设、环境大整治、文明大传播、社会大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张家港在生态建设上的第二次跨越。
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张家港市,如今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跨越————2008年5月,张家港市被环保部列为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之一。
“2007年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的发展新目标,目的就是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各个文明形态的协调提升。”黄钦告诉记者,今年4月,《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环保部论证,这是国内首份通过国家论证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得知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论证的消息,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发来亲笔信,希望我们‘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具有示范意义的一步’。这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要求!”黄钦说。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没有可持续的环境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城市,不同城市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你们报道的贵阳、南平,它们的自然生态优势比较明显,青岛、杭州等城市,自身基础比较好,又有区位优势。”张家港市环保局局长陶平说,张家港则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主线下,探索一条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谋求最大发展的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提起暨阳湖,张家港人总会跷起大拇指啧啧赞叹。谁会想到,这个漂亮人工湖的出现,竟缘于当年修路取土的需要!通常修建高速公路时,路建到哪儿,土就取到哪儿,对周边生态会产生一定破坏。如果舍近求远,运输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怎么办?经过仔细论证,当地政府决定依托暨阳湖,培育人工生态,打造一个集居住、旅游度假和商贸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七八年过去了,人工湖景美不胜收,居住、商贸初具规模,暨阳湖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地方,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上的一个范例。
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强调说,没有可持续的环境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正是“协调张家港”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改善人居的同时也优化了投资环境,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张家港。“美国化工企业‘巨无霸’————陶氏公司曾用3年时间考察了国内多个城市,最终选择了张家港,看中的正是张家港良好的环境,目前它在张家港总投资已经超过了5亿美元。”张家港市发改委副主任刘东兴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家类似陶氏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张家港,提升了张家港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关停并转,实施综合整治;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到,光靠执法整治这种事后补救的方式还远远不够,不能只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黄钦说,要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从治“本”做起、从事前抓起,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张家港适时提出了推进经济转型、开发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环境转型“五大转型”,在构筑符合生态发展的生产力布局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三大经济”———
通过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我们有8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目前,张家港是全国拥有百亿规模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刘东兴说,我们的体会是,规模经济越是发展,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带动作用也越明显,对环境的投入和控制能力也越强。
通过发展园区经济,实现了三个集中布局(同行业、相关企业、上下游产品)和三个集中处理(集中供热、集中供汽、污水集中处理),全市8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开发区,而工业的集中化为污染集中治理带来了方便。陶平说:“近2年的监测显示,全市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了23.3%、27.5%,城区河道水质综合污染下降了53.4%,我们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居苏州各县市首位。”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经济社会“大循环”,探索出一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们在资源综合利用上共投入49亿元,自主研发了煤气、蒸汽、炉渣、工业废水、焦化副产品五大‘资源循环利用圈’。”沙钢集团动力设备环保处处长助理张新告诉记者,沙钢目前95%以上的工业“三废”均实现了循环利用,仅此一项,每年就增加30多亿元收入,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的贡献超过35%!
“一片绿”和“满堂红”
“张家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步一个台阶,一层一个抓手,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尚”
2008年10月6日,在安哥拉举行的“世界人居日”庆典上,张家港凭借城市发展的卓越实效捧回“联合国人居奖”,成为我国目前惟一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两顶桂冠的县级市。
“提起联合国人居奖,这背后还有个小故事。”张家港市建设局副局长李仲平告诉记者,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安娜来验收时,接待方没有刻意安排路线,而是由她随时停车抽查。结果,所到之处的“无可挑剔”,让这位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官员大为赞叹!
“她看到的就是一个常态的张家港!我们一直认为,在建设生态文明上,我们要始终坚持‘表里如一’和‘城乡统筹’。”李仲平说。
“张家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步一个台阶,一层一个抓手,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尚。”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说,要在城乡统筹中实现一体发展,通过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在永联村“钢村嘉园”内,社区管理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环保是这里最大的特征————小区墙体、屋面全部采用保温材料;所有景观照明全部使用太阳能;企业产生的蒸汽通过管道在小区实现再利用;小区自建一座日处理能力3000吨、有效处理率达100%的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达到国家1级A类排放标准。
在金港镇中心幼儿园,“生态体验”成为创建绿色学校的一张“名片”。“按年龄不同,我们给孩子设置了不同的体验主题————小班是‘我和动物做朋友’,中班是‘我和植物拉拉手’,大班是‘我和自然同呼吸’,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生态保护的意识。”幼儿园园长汤芬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让生态行动成为我们的习惯,让生态教育成就我们的未来!
在“全民生态”的理念下,在张家港正“以城市的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的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的标准培育农民”,几代人“工作在现代化园区、生活在花园式城市”的梦想,已变成可触摸的活生生现实。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系列创建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全市城乡的同创共建,张家港形成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一片绿”和卫生镇村创建的“满堂红”。
“干净、卫生、文明”是张家港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更让人难忘的是张家港人对于自然与环保的敬畏,以及在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上的智慧————在张家港,仅有的两座丘陵被冠以了极富诗意的名字“凤凰山”和“香山”,并被精心加以呵护;修建高速公路时,为了留下3棵大树,业主方主动修改了线路,为此多付出了数百万元……
张家港人说,老祖宗没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自然遗产,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还要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生态,让张家港成为人工生态建设的典范!
图1: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张家港已成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今年4月,《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后,成为国内首份通过论证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图2:张家港农村一集中居住区。
图3:金港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上生态体验课。
图4:张家港生态村一角。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