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来自总后部队的报道
为“天路”插上信息化翅膀
本报记者 姜天骄 丁继东

  如果沿着地图上标注的西宁、格尔木、拉萨这条线路驱车进藏,你不仅能经历绵延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还能知道1080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和2200公里的“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线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它打通了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位一体”的援藏保障通道,让雪域高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这条“天路”的畅通,解放军总后青藏兵站部的几代官兵作出了极大努力。55年间,他们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开辟并保障这条“天路”畅通,而今,他们正用信息化为这条“天路”导航。

  过去,青藏线这个名字总是与艰苦和落后联在一起。9月17日,记者在青海格尔木兵站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看到过去的影像资料,当时汽车部队上线执勤时,组织、指挥车队还要依靠停车交待、旗语指挥、目视估算等原始方法,指挥效率很低。而今,“北斗一号”卫星通信设备给兵站部带来了沟通的飞跃,机关、汽车部队、汽车分队拥有“三级”卫星通信指挥系统,而车载“动中通”指挥系统在运输装备中的应用则使得车队通信距离长达60公里。据技术人员介绍,兵站部还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协作支持下,成功研制出车队运行指挥系统,指挥员可以不间断、全天候、全领域、远距离动态监控和指挥车队。如今,汽车部队上线执勤,不管海拔多高,气候多恶劣,距离多遥远,指挥员只需将运输分队编号输入计算机,各汽车运输分队所在位置、车队运行动态便迅速显示在指挥机关的大屏幕上,青藏线上任何一辆军车的行驶速度、所在海拔高度、坐标和行驶轨迹,都会在瞬间被准确标出。

  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是兵站部创造的一个奇迹。然而,管线老化、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也一度使格拉输油管线无法满足西藏日益增长的油料需求。而今这条管线实现了“管线管理信息化、输油调度数字化、操作运行站控化、设备维修专业化”,整体技术性能都达到国内管道行业先进水平,数字化建设居全军后勤保障部队领先水平,成为全军第一支数字化模式的油料保障部队伍。

  近年来,在兵站部几次应急支援后勤保障研究性演习和检验性演习中,信息化手段都显出无穷的威力。

  每次演习,千里青藏线都电波频动,各级指挥员网上排兵布阵,随着键盘敲击声,一道道作战指令通过网络迅速传达到青藏线沿线各地。每场演习,从方案设计、装备集成到新技术运用,无不让人感受到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常年和车轮子、油料、电话、物资、伤病员打交道的青藏线官兵,已逐步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尖兵”。

  近年来,兵站部着眼跟进保障、应急保障、精确保障中的指挥控制问题,在远程指挥、实时监控、动中联通、快速机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构建了快速处置复杂问题的多种信息化指挥控制手段,部队保障能力和战斗力逐年攀升。

  一网连青藏,千里一线牵。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也使兵站部政治工作突破地域限制、跨越时空障碍,经常性教育管理源源不断输送到基层、落实到“末端”,渗透到官兵的思想和行为中。

  据兵站部政委贾新华介绍,过去“开一天会,赶几天路”,现在,召开会议、开展教育、巡逻监视都能通过网络进行,高清晰广播电视会议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上通全军、总后机关,下通驻甘肃、青海、西藏地区数十个部队执勤点。无论是部署工作、开展教育,还是实施培训、网上考评,即便相距数千公里,也能实现机关和基层、领导与普通士兵“面对面”。

  坐在格尔木总指挥部的监控室里,无论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泵站还是工作任务最危险的昆仑山口站,无论是营区、军械库、油库还是机房、车场等重要目标,都可以尽收眼底,在一双双“电子眼”的监视下,可视化营区数字监控系统的数百个监控点位都能得到有效监控和防护。高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现了“望闻问切”足不出户,官兵们身居雪域高原,就能得到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医院专家的诊断。青藏线上的“三站”部队还开通了全军直拨电话,接入了地方IC卡电话,官兵们随时能与家人沟通交流。

  而今的青藏线,哪里有部队官兵,网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官兵们虽身居雪域高原,信息的触角却沿着“天路”伸向远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