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树起来
山东省东营市新户乡东六合村村民们没有想到:一块小牌子会使村风大为好转;一本小册子能使村民凝聚力空前高涨;一座小院子帮他们找到了致富新路子。其实,“小牌子、小册子、小院子”只是山东东营边防支队深入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的生动缩影。
东营边防支队辖区11个村多数是渔农村,过去,不但经济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匮乏。武警边防部队开展爱民固边模范村活动后,支队政委徐卫海根据辖区实际,提出以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确立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建立文化大院为载体,推动爱民固边模范村创建。
东六合村村民王芝元家大门上的匾牌上,钉着10颗星。她告诉我们,10颗星分别代表着思想文化、社会治安、道德风尚、经济发展等10个方面的内容,农户在哪方面做得好,村委会就在匾牌上钉上相应的红星以示鼓励;哪方面做得差,就空下哪颗星以示劝诫。方方面面哪家做得好,谁家做得不好,一目了然。王芝元以前与公婆关系不好,当年匾牌上就缺了“孝”星,王芝元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她努力改善与公婆的关系,婆婆生病住院时,她像亲闺女一样守在病床前。2007年底王芝元家终于挂上了“孝”星。
“门楣挂满星,全家都光荣”。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民们切身体会到,讲富裕更要讲荣誉。小小匾牌星光闪,抓住了群众“向善”心理,激发了人们的荣誉感。如今在东营边防沿海辖区,追“星”成为模范村群众的一大时尚。
“一把尺子量着千万家”,是村民们对创建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的贴切比喻。东六合村党支部书记吴景元对此感触颇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村务事难断,是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难题。但东六合村文明创建活动破解了这个难题。
在东六合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中,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边防警官成健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了《东六合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村干部办公规则等等,都明明白白印在纸上,订成册子,每户一册。这套制度规范着村里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成为村民说话办事的准则。干群关系融洽了,村民的凝聚力增强了,过去一些义务工、计划生育等让村干部磨破嘴皮、跑穿鞋底的事,现在容易解决了。
每当东六合村村委文化大院开放的时候,男女老少纷纷汇聚到这里,看图书、打篮球、下象棋,吹拉弹唱,笑声朗朗。更热闹的是“农家科技书屋”,人们有的翻看着报刊,有的欣赏着杂志,有的如饥似渴地读着科技书籍。养蚕大户王健旺看着《养蚕技术指导》图书高兴地说:“这些科技图书都能帮俺解答种养难题,俺致富的路子更宽、更畅。”
支队政委徐卫海告诉记者,采取争取政府投一点、支队帮一点、官兵捐赠书籍的办法,已经在各模范村里建起了4个“农家科技书屋”。村民们都说,“在过去,一到下雨天,农闲季,村里醉汉多,打麻将甩扑克多;如今是跑文化大院的多,看信息学科技的多。”
3年来,东营边防支队辖区86.49%的居户参与了“十星文明户”评选,11个村都制定了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要求建起了文化大院,全部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其中东六合村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小康村”,山东“十大爱民固边模范村”称号。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伴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优美歌声,我们来到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亲身感受通过武警边防官兵持续开展创建爱
民固边模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活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拉老村,武警边防官兵帮助傣族群众大力发展生态家园建设,通过家家户户沼气池建设,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推行生态养殖、种植技术,推动养殖业、种植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实现了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谈起眼下的好日子,傣族妇女方月英笑得合不拢嘴,“自从建成沼气池,煮饭、做菜、烧开水用的都是沼气,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每个月节约柴钱100多元,沼气渣液还可以做菜园的肥料呢!”
武警德宏边防支队政委童子元说,近年来,德宏州委、州政府与支队创建了19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31个“爱民固边模范村”,紧紧围绕“民族团结、爱民固边大走访、警官任村官、关爱无助儿童”等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实现进村入户道路硬化、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宽敞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村村用上洁净自来水,户户住有安居房和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基本解决困难适龄儿童入学、贫困户入低保等问题。
在创建活动中,拉老村涌现出一大批有能力、讲信誉、团结协作的“致富能人”,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科普富民示范村”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今年1月被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国家级文明村”荣誉称号。群众都说,“有了各级政府和边防官兵的帮扶,我们要多掌握几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把拉老村建设成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
在德宏州瑞丽市户育乡帮养村,83岁傣族老人曼恩不仅和景颇族儿媳排鲁相处融洽,和排鲁的景颇族父亲、德昂族母亲相处也非常好。
帮养村居住着傣、景颇、傈僳、德昂、回、汉等6个民族村民,各族群众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是瑞丽市多民族聚居的典型村寨。在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中,武警边防官兵抓住“民族团结是金,和谐共处是福,共同发展是硬道理”这条主线,明确提出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村民掉队。“如今,这里生产相帮,生活相助,文化相融,村里团结氛围越来越浓了,大家发展致富的劲儿就更足了。”曼恩老人说。
为推动德宏旅游“二次创业”,着力打造“美丽德宏———康体天堂”品牌,支队在边境口岸通道开辟了“绿色通道”、“一
站式通关”,出台了12条便民利民条约、文明执法执勤规定,文明用语300句、微笑服务等举措,使德宏成为云南旅游的亮点。
山沟沟旧貌换新颜
如今,内蒙古阿尔山市好森沟村的村民富了,让周围村子的乡亲们羡慕不已。短短两年多时间,这个小山村人均年收入达5000多元,民俗旅游成为这里最亮丽的名片。谈起村子的变化,张建国大爷讲起了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兴安盟边防支队明水派出所官兵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故事。
过去,好森沟村离派出所有120多公里远,村里发生个大事小情,很难及时与边防派出所联系。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07年初,明水边防派出所克服警力紧张困难,专门抽出3名官兵,驻村成立了警务室,并组织村民建立了为构建和谐农村服务的群众组织。两年多里,警务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00余次、就业信息46条,为13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好森沟村地处大山深处,野生植物茂盛,自然景观迷人,既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开发绿色产品的天然基地。为了加快村里经济发展,派出所官兵想方设法帮村民开发旅游服务项目。依托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介,开展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推广活动,协调旅游部门建立野生动植物标本室,帮助村里推出了“回归大自然,感受纯绿色”旅游套餐活动,将山里野生的木耳、蕨菜、蘑菇等绿色食品推向了市场,还出资聘请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培训村民100余人。仅去年夏季,好森沟村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7000多人次,直接经济收入5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净增约2400元。
好森沟村不通邮,警务室便主动担任起“义务邮递员”的职责,利用官兵接送给养和去城镇办事、休假等机会,义务为辖区群众接送邮件、报纸,传达信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村儿的眼睛和耳朵”。今年3月,村里惟一的林场小学撤销建制,25个孩子面临无学可上的难题。派出所主动向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到1辆班车,每天接送这些孩子到明水林场小学读书。2007年以来,派出所每年都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组成“科技服务队”、“医疗服务队”和“法律服务队”,在好森沟村开展科技、医疗、法律“三下乡”活动。为群众开展常用法律法规讲座,使46名身患疾病的村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山东石岛边防检查站官兵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图为边检官兵正在走访返乡农民工。
戴逢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