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60年百姓纪事 ⑨ 唱响老歌 畅想未来
美丽草原我的家
□ 本报记者 于 泳 罗 霄
  位于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尔格勒河,有“天下第一曲水”的美称。贝 尔摄
  牧民们在放牧之余小憩。                  赵兰富摄
  今天,草原牧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图为牧民们正在举行骑马比赛。
  上世纪80年代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词曲作者火华(左)与阿拉腾奥勒在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创作学习班上共同创作歌曲。
  在第二届敖力布皋沙地西瓜节上,两位农民抱着自家地里出产的西瓜参加“瓜王”评选,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 邵学东摄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唤起了无数人对草原的向往。内蒙古大草原,绿野千里,广阔无垠。它由6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唱出了牧民对草原的热爱。前不久,记者踏上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的3大草原,与牧民们一起,细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草原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了保护草原的美丽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就会进入有“搏克之乡”、“长调之乡”等美誉的锡林郭勒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词作就诞生于此。

  锡林郭勒境内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植物种类达1200多种。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因具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山地草原等完整的草原类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到盛夏季节,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锡林郭勒草原上,百花争奇斗艳,蓝天白云飘游,牧人策马扬鞭,草场牛羊游动,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美景。

  草原上出产的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驰名中外,锡林郭勒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上世纪90年代,因为气候变化和超载放牧,锡林草原的许多牧场退化,每年春天都会有10多场沙尘暴袭来。发展经济和保护草原生态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牧民面前的难题。在宝力根苏木的哈尼乌拉嘎查,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牧民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也很苦恼。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少养牲畜,牧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如果牧民靠多养羊、养牛增收了,草原的生态又会遭到破坏。

  2000年以来,国家把锡林郭勒盟列入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锡林郭勒盟盟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文东说,借助国家对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撑,盟委探索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叫做“两转双赢”。即力求通过转移牧区人口、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

  锡林郭勒盟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移民工程,把生态恶化地区的农牧民集中搬迁到具有一定生产、生活条件的城镇周边,从事新的生产劳动。哈尼乌拉嘎查原有牧民130户,现在只剩下53户。转移下来的牧民,有的进了城,有了进了移民村。

  哈尼乌拉嘎查转移牧民所在的移民村离锡林浩特市只有不到10公里,村子有个好听的名字————“欣康”。从周围嘎查转移下来的200多户牧民就集中在这个村子里。村民扎娜告诉我们,村里的大多数牧民靠养奶牛生活,还有些牧民在城里开餐馆、跑运输。她家从牧区转移下来之后,政府帮助她引进了两头良种澳洲奶牛,现在家里的奶牛已经从两头增加到6头。因为有良种补贴,她准备在今年继续扩大规模,再引进几头良种奶牛。

  移民之后,牧民对原有草场依然有承包权。在这样的前提下,锡林郭勒盟对已有的草场实行的是“轮牧、休牧、禁牧”的“三牧”保护措施。在锡林郭勒盟20万平方公里的草场上,曾有牲畜1811万头(只)。2003年以来,牲畜头数每年下调100万头只,现在回落到1300万头(只),今年预计回落到1200万头(只)。牧民年人均收入则从2000年的不到2000元,逐步提高到了去年的5800元。

  乌云的家原本在正镶白旗,实行休牧、禁牧之后,她把家里的草场承包给邻居打理,举家搬到锡林浩特市开了一家民俗餐馆,每个月进账1万多元。“才3年,草场里的草都长起来了,现在平时开餐馆,偶尔会去看看草场,一年能有两份收入。”乌云喜滋滋地说。乌云的二女儿今年刚刚考上大学,乌云告诉记者,现在家里有了钱,供女儿读书没有压力,只要她能读下去,就会一直供她读书。

  随着牧民大量进入城市,锡林浩特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迫在眉睫。锡林浩特市在做城市规划这个题目时,交上了一份让市民满意的答卷。漫步在锡林浩特的街道上,满眼碧绿,绿树成荫。锡林河穿城而过,自然地将城市的商业区与休闲区划分开来。新城区每500米一个街区,每个街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锡林浩特市还特别修建了两个广场和多处绿地,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城市人均广场和绿地面积达到了15.2平方米。对于这种做法,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文宗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在规划设计新城时的出发点就是要降低城市的容积率,建设宜居的新城。而锡林浩特新城的设计理念正是“城市中的草原,草原中的城市”。在锡林河畔,有一块湿地,以前是城市的垃圾倾倒处。新城规划建设之后,这里逐渐恢复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一个植物公园,这块湿地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走进锡林浩特市的城市展览馆,整个城市都会尽收眼底。这里不仅有城市布局规划沙盘图,还有先进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不断变化的大屏幕图像向我们实时传递着城市各个角落的变化,坐在电脑屏幕前的城管、交通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正在紧张地处理一条又一条的求助信息。“我们的目标是把这里建成锡林浩特市的指挥中心,将来即使是市民家里的钥匙丢了,都可以打我们的求助电话。”锡林浩特市委书记牛志美说。

敞开草原宽广的怀抱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

  虽然长途奔波让记者感到有些疲惫,但车窗外的景色美的让人舍不得片刻将目光移开。呼伦贝尔草原是绿色的海洋,远远望去像大地铺着软缎,温柔恬淡,美到让人想与她亲近。走到近前,那厚厚的草垫,让人忍不住要打几个滚;广阔的视野,让你禁不住要放声高歌,尽情奔跑。

  著名作家老舍曾这样描述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老舍所描述的正是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巴尔虎草原。巴尔虎草原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部。在这块神奇又富庶的土地上,散落着数百条亮晶晶的银链和数不清的珍珠宝石,那就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小河流与湖泊。呼伦贝尔的河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下山时来得湍急,一旦进入草原的怀抱,就会变得悠闲从容,慢悠悠地打着弯儿流动。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尔格勒河,素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称,说起回环往复,恐怕连“九曲十八弯”的黄河都要逊色几分。草原的美景吸引了来自贝加尔湖的天鹅。它们每年飞来陈巴尔虎旗,栖息于呼和诺尔湖畔,在此休整后飞往南方。因此,巴尔虎草原也有“天鹅故乡”的美誉。

  有这样的美景,发展旅游是必然之选。呼伦贝尔运通旅行社总经理赵兰富就从旅游局职员升到旅行社经理,亲历了草原旅游的巨大变化。1996年,24岁的赵兰富大学毕业,借助为旅游局编制旅游规划的便利条件,他详细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的整体状况。1999年,他下海经商,自己开起了旅行社。“当时呼伦贝尔市做草原旅游的旅行社屈指可数,酒店的接待能力也非常有限,很多酒店连旅行社和旅游局都分不清。”赵兰富说。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草原风光让赵兰富意识到,草原生态旅游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10年来,运通旅行社推出的体验式草原旅游颇受欢迎,游客可以到牧民家里,和牧民同吃同住一天,感受原生态的牧民生活。仅去年一年,运通旅行社就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今年有望超过10000人次,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近30倍。

  据统计,每年来呼伦贝尔旅游的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每到夏季,从北京飞往海拉尔的飞机每日3班,班班爆满;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爱好者也络绎不绝。因此,处在旅游旺季的呼伦贝尔,机票火车票,一票难求;大小旅社,一床难求。

  呼伦贝尔草原的最佳旅游季是6月到8月,火热的夏季过后,草原上的牧草开始枯黄,旅游的淡季也随之而来。能不能把呼伦贝尔的旅游季拉长,推出秋季游、甚至冬季游呢?赵兰富在思索、在试验。去年,运通旅行社推出了秋季摄影游,在旅游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如今,旅行社的业务从每年“五一”开始,可以一直持续到国庆长假过后。10年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经历,从亲自带团导游到旅游产品开发,赵兰富对草原旅游有了新的认识。他说,草原旅游不仅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要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旅游产品才更有生命力。

  

沙地上飘出瓜果香

  这里的芳草青青,这里的乳香飘飘,这里有醇香的美酒,这里有马背的歌谣。欢迎您哟,尊贵的客人,草原敞开绿色的怀抱。

  这是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人除《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之外还特别喜欢唱的一首歌———《科尔沁迎宾曲》。从呼伦贝尔草原一路南行,就进入了科尔沁草原,这里是我们此行的第三站。

  畜牧业仍然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草原的平坦,使弯弯的曲水久久停留,滋润了沿岸的丰美绿野,也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当地兴旺发达的畜牧产业。

  绿色是草原的底色,牛羊是草原的财富。在通辽市,当地通过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科尔沁牛养殖业,构建起一条新的产业链,这里90%以上肉牛经由深圳直接供应港澳市场。2008年,科尔沁牛肉还成为奥运会专供牛肉。在余粮堡镇的继锋牛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牛舍中满是粗壮结实的科尔沁牛。公司总经理付继锋告诉我们,在养殖高峰期,肉牛的存栏量曾达5000头。同在余粮堡镇的余粮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养殖肉牛的同时,别出心裁地开起了“肥牛超市”,站在公司二层的平台上,养殖场内的肉牛一目了然,客户可以随意选择看中的肉牛,与超市购物无异。副总经理张鑫说,公司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年出栏肉牛3万头。

  统计数据显示,通辽市有科尔沁牛养殖户2万多户,年出栏超千头的养殖户达300户,超百头的有1000多户。肉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与水肥草美的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因为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科尔沁草原沙化较为严重。为了改善生态,防沙治沙,科尔沁区大力植树种草,由中国记协发起、全国新闻工作者广泛参与的“中国记者林”就落户在这里。

  在植树种草的同时,科尔沁区还大力发展沙地产业,实现了从沙地“长叶子”到“长票子”的转变。敖力布皋镇党委书记盛国森向我们讲起了当地发展沙地产业的故事。敖力布皋镇下属的白音那嘎查本是半农半牧区,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草场沙化,变成了一片片的白沙坨,沙地面积占村里土地的一半还多。就在村干部发愁的时候,来了一位吉林客商,租了100亩沙地种植西瓜。从此,拉开了该村种植沙地西瓜的序幕。2003年,8位村民率先在沙坨上种植沙地西瓜,当年每亩收益达200元。第二年,村委会对沙地进行了重新规划,40亩为一个小方格,100亩为一个大方格,方格周围种树,然后承包给村民。村民踊跃承包。在镇政府的牵头组织下,村民们组建了沙地西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解决西瓜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销售问题,实现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收获的季节,2000多吨沙地西瓜运往全国各地,村民仅西瓜一项人均就增收500多元。

  为了扩大沙地西瓜的影响,镇政府又在2006年举办了首届沙地西瓜节,对外推介自己的产品。甜润爽口的无污染西瓜在市场上一亮相,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沙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推出的“沁香牌”西瓜也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来到科尔沁区的第二天,我们赶上了敖力布皋镇的第二届沙地西瓜节。  远远地我们就听见了一阵锣鼓声和叫好声,走近一看,原来是运西瓜比赛开始了,村民们两人一组抱起自家的大西瓜迅速向终点跑去,累得气喘吁吁,一不小心摔倒了,迅速地爬起来,一路笑着跑到终点。西瓜带给他们的不仅有收获的喜悦,还有数不尽的欢乐。

  在当日的“瓜王”比赛中,白音那嘎查村民王旭初家的西瓜以18.15公斤的成绩夺取有子西瓜王的称号。据王旭初介绍,今年他种了20亩沙地西瓜,平均亩产都在2500公斤以上。东乃木村瓜农徐占辉家的西瓜以13.3公斤夺得无子西瓜王的称号。他家种了25亩地的无子西瓜,平均亩产在1900公斤以上。

  “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如今,在这片碧野千里的土地上,牧民们的歌声比任何时候更欢快、激扬,新时代的牧民们正在以崭新的生活生产方式,续写着更美好的篇章。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