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濮阳杂技:
尽善尽美融合创新
本报记者 乔申颖 通讯员 李 铮

  一样是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一样是起早贪黑,勤奋练习,但练习者的心态已大不相同。杂技已经从谋生手段渐渐演变为深受欢迎的群众娱乐方式,甚至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舞台

  在杂技圈里,河北吴桥和河南濮阳,被称为南北杂技两故里。

  濮阳一直是重要的杂技人才输出地。濮阳市4所杂技学校的专科培训,再加上30多个杂技团体“以团代校”的实践培养,仅过去10年,就培养和输出各类杂技人才2000余人。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继鼎说,“现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濮阳的杂技演员。”从前,杂技是家境贫寒的孩子谋生的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说到这种变化,64岁的老杂技人赵华感受很深。“杂技训练动辄以年计,舞台上一个普通的动作,演员要练上好几年。过去训练不懂科学,对训练者身体损伤很大。比如,为了练臂力,造成胳膊特别粗,个子很矮。现在不那么练了,更重视全身力量的综合科学训练。”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是以杂技专业为龙头的综合类艺术学校,杂技专业的学生有400多人。学杂技的学生中,最小的只有四五岁。学校的老师说,孩子们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避免身体伤害。

  过去每个杂技艺人都有自己的绝活,求险求奇为的是谋生。据说濮阳刘家班的一名老艺人叫刘凤祥,他的绝活就是把一杆花枪抛出几丈高,落下时枪尖擦着鼻梁直插到地上。相比之下,今天的杂技包含更多的艺术追求。用赵华的话说,是难度和美感的统一。

  其实杂技本来就是一种综合舞台表演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杂技是首批走出国门的艺术表演样式之一。如今的濮阳杂技,吸收融合武术、戏曲等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改革开放以来,濮阳杂技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濮阳市杂技艺术发展中心派出的表演队,已在美国奥兰多迪斯尼公园驻场演出10年之久;赵华创办的华晨杂技团曾经受邀到百老汇演出……对新一代杂技艺人来说,杂技不再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技能,而是他们为之骄傲的事业。

  田野里,农民做完农活,把锄头顶在脑门上耍顶杆;空地上,小孩子玩闹中时不时来个倒立;庭院中,好客的主人随手拿起个物件就表演起抛接……在今天的濮阳,很容易感受到“玩杂技”、“爱杂技”的氛围。时代不同了,一样是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一样是起早贪黑,勤奋练功,但心态已大不相同。杂技已经从谋生手段渐渐演变为深受欢迎的群众娱乐方式,甚至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舞台。

  上图:河南濮阳的杂技表演日益向综合舞台艺术方向发展(2009年摄)。

  下图: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濮阳县杂技团小演员们的训练场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