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剧团:
自编自演怡然自得
本报记者 李 哲

  从自己攒钱到政府支持,从赶大车到坐汽车,从马车、门板搭台子到现代舞台……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有了好政策,光景就大不一样啦

  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的薛营村,老百姓爱看戏、爱听戏、爱唱戏的热情,几十年来一直很高。薛营村有一个业余评剧团,自从1953年成立后,一直演到今天。

  今年84岁的老团长薛永坤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当年,我用纸卷成一个喇叭,在屋顶上一喊,就召集成立了这个团。那时候大家凑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剧本,回来后,派好了角色,各自抄写背诵台词。大家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来就凑在一盏煤油灯下,用留声机听唱腔,然后对词儿,认真着呢。”

  当年,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薛营村弄了个像模像样的评剧团,这个消息传遍了周围的大小村落,谁都想请他们到自己家门口来演上一场。“谁请剧团就派马车来接。车上拉着道具、服装,刚下地回来的演员们跟着车走,一路上唱啊、笑啊,精神头真是足,而我们这帮小孩儿,就跟在后面跑着看。”现任团长薛长水告诉记者。

  “到了目的地后,用8驾马车一拼,就成了舞台,马车要是不够,就会有人跑回去卸自家的门板儿,四周再用席子一围,就开唱了。我们的节目很受欢迎,观众非常多。冬天的晚上,大家冒着寒冷的天气,一边跺着脚一边看。”薛长水回忆说。

  再后来,演员们忙于创业致富,剧团暂时解散。又过了一段时间,生活富裕了,大家伙儿又琢磨起剧团的事来。2004年,薛营餐饮集团董事长薛长松盖起了饭店,饭店大厅里搭起了一个大舞台,灯光音响一应俱全。对当年村民赶场看戏的场景,爱看戏也爱唱戏的薛长松念念不忘,想把老剧团再组织起来。

  2005年,“薛营村文化协会”成立,唱评剧的、练书法的、扭秧歌的,各种有特长的村民都被吸纳进来。在文化协会的基础上,昔日的业余剧团恢复了。

  为提高演技,团里还聘请了中国评剧院的老艺术家做艺术指导。在大兴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4月6日,业余剧团变身北京瓜乡民族艺术团。区文化委员会为瓜乡民族艺术团颁发了“演出许可证”,演出一个接着一个。艺术团的演出水平越来越高,几个节目还获得了区里的原创节目一等奖。

  从赶大车到坐汽车,从马车、门板搭台子到现代舞台……几任团长和新老演员,大家坐在一起,回忆薛营业余剧团的几十年历程,都十分感慨。

  采访结束时,薛长水说:“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有了好政策啊,光景就大不一样啦!”

  上图:位于北京前门的“刘老根大舞台”剧场外景。该剧团以东北地区民俗曲艺节目为主要演出内容,在全国各地建起了9所连锁剧场。。。

 下图:四川省三台县保留的一处民间戏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