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育健身:
多姿多彩释放活力
本报记者 佘 颖

  从“只能做做广播体操”到“花钱健身流汗”,折射的是国家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和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最近,4岁半的天一小朋友每天傍晚都要到北京陶然亭公园的轮滑班学习轮滑。才上了两节课,小天一已经滑得有模有样了。64岁的韩英大娘在一旁羡慕地说,“我们小时候哪里有这些,只能做做广播体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仅为0.05平方米。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既不占场地,又便于推广呢?1951年,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正式颁布。这种不需要特殊场地、器械,也不需要训练基础的运动形式,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到了做操的时间,广大城乡就是一片运动场。韩英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广播里音乐一响,就连商店的售货员都只留下一两个人看柜台,其余的都会出来做操。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短短20年时间,广播体操从第一套发展到了第五套,每一次推出,都会掀起一股新的练习热潮。

  1981年,第六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了。52岁的刘桂兰当时是四川成都市一家工厂的职工。她记得,新广播体操颁布后,厂子里组织广播体操评比,自己所在的队伍还获得了全厂第二名,每人奖励了一床被子。这也是刘桂兰对广播体操最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群众的健身活动日益丰富。传统的太极拳、气功、武术蓬蓬勃勃地开展,外来的健美操、迪斯科、呼啦圈也风行过一段时间。1997年创编的第八套广播体操、2003年推广的第九套广播体操,不少人还在做着,但其他锻炼项目显得更红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身热情越来越高,“花钱健身流汗”的健身消费开始流行。韩英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在健身房办了年卡,一年2000多元钱,练习动感单车、瑜伽、芭蕾形体等项目。20多岁的外孙则报了个培训班,交费学习跆拳道。

  从“只能做做广播体操”到“花钱健身流汗”,折射的是国家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和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统计,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韩英的“舞蹈时间”快到了。她开始做热身运动,伸伸腿、弯弯腰,广播体操的动作依稀可见,“毕竟练过那么多年,难免受影响。”韩英笑着说。

  上图:2009年8月8日,辽宁省大连市太极爱好者在表演太极扇。   王锡增摄(新华社发)

  下图: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78级的学生在进行广播操比赛。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