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但怎么“吃山”,路径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浙江省临安市农民夏玉云所在的临安市白沙村,成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有着“太湖源头第一村”美誉的白沙村,位于临安市与安吉县的交界处,海拔近千米,是个藏在山沟沟里的偏远小山村。在两山夹一沟的自然环境下,村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砍树、伐林、烧炭、卖柴度日,过着“吃的六谷糊、住的箬竹屋”的贫困生活。因此,村里稍有办法的人总想离开小山村。
夏玉云也曾想走出小山村。16岁那年,他到杭州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此后又光荣参军。1979年,23岁的夏玉云回到村里,过起了与祖辈一样的生活。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见过世面、头脑灵活的夏玉云办起加工厂,做起了木材小生意。
过量砍伐使得山村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树倒下了,白沙村民却没有富起来,反而影响了生态环境。1988年的一场暴雨,山洪顺着裸露的山体狂泻而下;两年后,一次山洪冲毁了村里的路、桥、渠。
吃了苦头的白沙村,从1990年开始控制林木采伐量,并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封山育林制度,村民的生活出路逐渐转向发展竹笋、茶叶、山核桃等。刚开始,白沙村缺乏发展竹笋、茶叶、山核桃的技术基础,在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村里着手组织科技示范户,推行科学种植。
夏玉云199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他关闭了每年有几万元收入的木材加工厂,一心一意当起了科技示范户,并积极参与领导白沙村从“吃山头”到“吃山货”的转变。几年下来,“吃山货”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村民高兴地说,“没想到不砍树了,收入反而增加了!”上世纪80年代末,白沙村人均收入仅800元左右,到1996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455元。
白沙村地处山区,山势陡峭,单靠非木质资源,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不小。1996年,白沙村抓住了又一次发展机遇,一批林业专家考察白沙村,看到这里青山绿水,建议白沙村可以利用当地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这是白沙人第一次听说生态游、休闲游。城里人会到这深山来玩吗?带着疑问,夏玉云他们还是决定试一试。白沙村将2000多亩山林使用权在规定年限里转让给投资商开发景区,在临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8月建成了临安市第一个生态旅游景点太湖源风景区。
太湖源景区建成后,城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为村民卖山货创造了机会,更为发展生态休闲度假“农家乐”奠定了基础。2003年,临安市在农村开展村庄整治,夏玉云借机对已开了餐馆的自家老房子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和扩建,率先做起了“农家乐”生意。他经营的“神仙居”拥有19个房间、38个床位,这几年靠餐饮和住宿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在夏玉云的示范和带领下,白沙村现已有130多家“农家乐”经营户,拥有标准客房1700多间、床位3400多个。每逢夏季,白沙村“农家乐”往往是一房难求。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6万多人次,经营性收入超过1200万元。如今,全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参与到“农家乐”服务,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700多元,这其中有70%左右来源于良好生态环境带动的旅游产业。
从“吃山头”,到“吃山货”,再到“护生态”,谈到这些变化,夏玉云深有感触,“白沙村的发展得益于临安市对生态游的政策支持,更得益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不是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提高了,哪来我们深山的生态游、休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