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①
增雨润泽三江源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据青海省气象局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黄河上游高寒草甸区植被总体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植被生物量下降、覆盖面积减少以及草地优良牧草株数的减少。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在包括黄河源头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和人工增雨等措施。

  为了使三江源地区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青海省气象局成立了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三江源地区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实施方案》,2007年6月,总投资1.6亿元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全面启动实施。自实施以来,青海省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高炮、飞机等多种形式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十分显著。

  近年来,国家在三江源实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增强了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了天然草地生物的休养和生态体系的恢复。以人工增雨为例,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期间,降水明显增加,对生态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种事实说明,这一地区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出现了生态恢复的良好趋势。

  卫星监测数据也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后,三江源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2005年至2008年,三江源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3050平方公里,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6746平方公里,高覆盖草地面积增加了22.3%。卫星遥感资料还显示,有着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泊面积呈明显增大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34.05平方公里和46.32平方公里。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三江源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大增加了。

      文/本报记者 韩 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