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地兼通的新型粮草官从这里出发———后勤指挥学院培养联勤指挥人才纪实
本报记者 曹红艳 通讯员 王艺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军队后勤保障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为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培训模式,促进高素质后勤指挥人才快速成长,一批批适应联合作战需求,具备联勤指挥能力的新型粮草官从这里走出。

一篇帖子引发一次讨论

  两年前,后勤指挥学院校园网上一篇“新瓶装旧酒”的帖子引起广大师生热议————“我曾三次来学院培训,三次培训所用的教材名字不同,但内容80%都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新意,与部队训练实际有较大距离。我希望学到真正在部队训练中用得上的新知识,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这篇帖子如一石入水,激起千层浪。许多学员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员们也加入了讨论。

  激烈的讨论引起了学院党委的重视。他们对大家提出的各种建议归纳梳理,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派出多组教研人员到不同类型的部队开展调研,深入了解部队训练实际和对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方式的迅速兴起,能够组织实施陆、海、空、二炮各专业勤务保障活动的联勤指挥人才成为部队的急需。而传统的以“专业”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明显滞后于部队需求。

  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学院党委很快明确“紧贴现代作战后勤保障,紧贴部队后勤建设实际,紧贴学员岗位任职需要”的“三紧贴”教改思路,提出了“军政精通、三军联通、指技互通、军地兼通”的联勤指挥人才培养目标,一场从教学内容到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 

一次讨论引起一场变革

  改革的突破口是更新教学内容。学院对学科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更新换代,淘汰了10多门陈旧课程,增加了信息化、联勤指挥、军事物流等8个新兴专业。他们还投入百万元资金启动实施“课程创新”工程,编写新教材100多部、开设新课程60多门,使70%以上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更新。

  要使教材常讲常新,教员掌握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军事变革同步。为此,学院先后在全军设立了20个教员代职基地,定期安排教员置身训练一线开展新理论、新战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中,确保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大教研人员立即着眼非战争救援后勤保障开展课题研究。军需、卫勤、油料、营房、军交运输、物流仓储等各个专业的教研人员,及时收集救灾一线的相关信息,整理有关的研究材料,对人员救治、心理干预、物资保障、灾后重建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了一批理论成果,并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3个月后,一批毕业学员赴灾区执行任务,课堂所学的知识在救灾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更新教学内容同步,学院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和尝试。他们在教学组织上打破专业界限,每期围绕若干个重点难点问题整合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授方式突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部队现实问题的水平,还全面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专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学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一场变革带来丰硕成果

  为满足学员的任职需求,学院把教学和实践锻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针对后勤指挥军官的任职特点,他们将实践性教学分为单员技能训练、单队分业训练、全员综合演练3个阶段,形成了由低到高、分段推进、逐级合成的“三级递进式”实践性教学法,增强了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这项成果被评为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

  毕业演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检验学员联勤指挥素质的大考场。为使演习更贴近实战,学院建成了可容纳700名学员同时进行指挥作业的模拟训练中心,开发研制了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需求的战役、战术两级模拟指挥训练系统。通过这一平台,不同军兵种后勤、后勤不同专业的指挥军官,可在同一环境下开展网上实战练兵,从而使传统的专业分训变为联勤联训,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实战指挥技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