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党的阳光雨露送进千家万户———湖北省军区恩施军分区实施“131”扶贫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苏大鹏 通讯员 李华敏 何文正

  在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湖北恩施,20年来当地各族群众一直传唱的那曲动人的军民情深之歌,如今唱出了新旋律。

(一)

  湖北省军区恩施军分区上世纪80年代发起以“1个干部带3个民兵帮1个贫困户脱贫”为内容的“131”扶贫工程以来,帮助大山深处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多万贫困居民解决了温饱,在恩施百姓心中筑起一座丰碑,这项工程也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农业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充分肯定,被称为“将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成功创举”。

  新世纪新阶段对部队扶贫参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恩施军分区党委感到,“131”扶贫工程虽然帮助群众暂时解决了温饱,但还没有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军分区司令员赵德利对记者说,“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只有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发展,才能使‘131’扶贫工程始终充满生机!”

  在继承传统“131”扶贫模式的基础上,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军分区机关协调3个地方部门,联系1个乡,重点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县(市)人武部协调3个地方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乡(镇)武装部带领3个直属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组;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富裕民兵,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新“131”扶贫工程,并制定“2至3年建成10个新农村示范村、100个新农村示范组、1000个新农村示范户”的帮建目标。

  此举整合帮扶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凝聚共建合力,一下子扩大了帮扶范围,“一家一户扶”变成了“整村致富推”。 

  恩施军分区针对新“131”扶贫工程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

  ————军分区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扶贫工作办公室。每年派出9名现役干部担任新农村工作队队长,并从全州挑选出110名专武干部、1600多名民兵骨干,作为“131”扶贫工程的带头人。

  ————为确保工作渠道顺畅,军分区、人武部分别成立了以“武常委”任组长,驻军部队主官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搞好沟通协调,把帮建对象、帮扶项目、帮扶资金等统一纳入地方总体规划。

  ————统一制定干部驻村、形势分析、工作汇报、检查验收、评比通报和奖惩激励等工作制度。坚持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检查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与单位评先、干部提升使用挂起钩来,为扶贫工作的长期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

  军分区政委朱志行对记者说,“扶贫工作要实现由‘脱贫’到‘致富’的转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有效地改进工作方法。”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出“依托资源、调整结构,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壮大龙头”的思路,加大产业调整和培育力度,帮助山区群众踏上了增产增收的快车道。

  恩施是有名的“硒都”。军分区帮助当地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烟茶、林果、中药材和山野菜等绿色富硒食品,建起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百余个,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的区域格局。

  2007年,军分区带头将恩施市最偏远的高山贫困村————太阳河乡双河岭村作为对口帮扶联系点。军分区司令员赵德利、政委朱志行先后20余次深入该村调研,军分区先后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帮助村委会建起办公楼和卫生室,指导村民种植优质茶叶、魔芋1200多亩。去年,该村已实现整村脱贫。

  为促进农民增收,恩施市各级武装部因地制宜帮助联系点农民集中发展特色产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在全市建成了“芭蕉茶叶、板桥党参、红土魔芋、沙地板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支柱产业”示范基地,为推动全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积极的贡献。

  黄坪村曾是宣恩县出名的贫困村。4年前,县人武部带动村民改种黄金梨,但农民顾虑重重。军地联合驻村工作队引进梨园套菜、林下养鸡等高产立体种植模式,确保村民种梨的收入不低于种粮。同时协调相关单位帮助村民贷款,终于使黄金梨在该村发展起来。去年,全村黄金梨种植面积达1850亩,产品远销欧洲,村人均收入达2800多元。

  利川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去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该市数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南坪乡武装部得知黄田村退伍军人陆振华打工回家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后,帮助他开发国家提倡的环保节能型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并将乡里几间闲置仓库无偿提供给他当厂房。今年3月,投资100多万元、年生产热水器4000多台、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厂正式投产,还帮助34名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解决了就业。

  随着一批龙头产业的兴起,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军分区和各级武装部负责帮建的100个整村推进联系村均实现整体致富。

(三)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起来,才能有效提升‘131’扶贫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山区农民逐渐致富后,恩施军分区党委又把目光聚焦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上来。

  咸丰县高峰村,绿浪滚滚,鸟语花香。村党支部书记张琪说,“高峰村能有今天,县武装部功不可没!”过去这里垦山种地,不少森林成了荒山。2000年县人武部组织该村民兵植树140多万棵,退耕还林8000多亩,将村里的荒山、荒地建成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在民兵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不仅家家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节能灶,而且把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如今,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跨入了“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军分区坚持把农村沼气池建设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出以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新农居、建致富园,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五改三建两提高”模式,进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生态家园建设,成功改房9800多户、改厨1.3万间、改厕1.1万间、改圈1.5万间、建沼气池1.4万口,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经过一年的实践,试点取得成功,被推广到恩施全州。

  如今,恩施军分区已在全州建成了12个新农村示范村、46个新农村示范组、415个新农村示范户。他们与地方一道探索出的“五改三建两提高”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经验,被农业部作为“恩施模式”向全国推广。

  上图:恩施军分区官兵20多年来坚持在当地开展各项扶贫帮困工作。                    王振海摄

  下图:恩施市人武部干部为黄广田村村民进行培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