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值得格外重视的气象经济
本报记者 梁晓亮

  致读者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候变化与气象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气象部门在努力精深加工气象服务,另一方面,许多行业也对气象信息形成依赖,同时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个性化、前沿性的需求。为反映气象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新进展、新经验,传播气象信息,分享气象知识,本报特开辟《气象经济》专版,请广大读者关注。

  在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收视率的统计中,有一档不到5分钟的节目,收视率向来稳居前列,伴随着音乐《渔舟唱晚》,人们关注着即将来到的“冰风雪雨 阴晴圆缺”,没错,这档节目就是“天气预报”。2008年中央电视台公布的调查显示,《天气预报》在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栏目中排名第五。

  天气之所以被大家如此关注,是因为气象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天气,天气,还是天气”,这是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挂在大家心头的一句话;今年夏日以来的南方暴雨,受灾的不仅是农业和运输业,部分省市的旅游产业也受到影响,多条旅游线路受阻或取消;7月中旬,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因为天气原因第四次推迟发射;出租车司机因为阴雨天气荷包满满;冷饮摊摊主因为高温酷暑而忙得不亦乐乎……

  气象既关乎“大事”,同样也关乎“小情”。

  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离不开气象。可以说,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气象服务创造高效益

  我国气象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国家气象事业总投入的40—50倍,且增加趋势明显。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在气象预测方面投资1元钱,可以得到98元钱的经济回报。

  中国气象局2006年开展的“中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课题中,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气象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国家气象事业总投入的40—50倍,且增加趋势明显。

  一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气象服务给“靠天吃饭”的农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其实在其他行业,气象服务也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比如仓储行业,据专家介绍,对仓储行业来说,温度、湿度影响着储存过程;台风、暴雨、大风、大雾、雷击等影响着配送运输过程;而温度、湿度、光照影响着包装加工过程。 

  上海市气象部门曾经通过上海市仓储行业协会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选择了上海现代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粮油仓储有限公司、上海外贸仓储江湾储运有限公司、国药集团上海物流中心等24 家仓储单位作为典型调研对象,这24 家单位的规模占上海仓储全行业总产值约80%。根据2007年上海仓储行业GDP产值,可以计算出2007 年上海仓储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超过4.482 亿元。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杨华江告诉记者,因为啤酒消暑降温的功效,夏季是啤酒的销售旺季,但他们发现,气温“最高”的时候并不会带来销售记录,气温“较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好销量,因为气温最高的时候,人们即使是想喝啤酒,也会因为高温而不愿意出来购买。在一些国家,就有分析计算出来的“啤酒指数”用来指导厂家决策啤酒产量。

  简单说,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气象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两项效益: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减灾,从而带来效益,如在台风、干旱、降水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从而带来效益,如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营销活动等。

  气象正是以“决策依据”的身份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了许多交叉效应,比如农业气象、军事气象、航空气象、海洋气象、森林气象、污染气象、公路气象、仓储气象、建筑气象等。

“气象经济”应运而生 

  气象经济是气象服务于经济所产生的效益,包括利用气象预报,通过防灾减灾减少经济损失,以及利用有利气象信息,从事特定的生产建设活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正是基于气象与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服务业等行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气象经济”概念应运而生。但当前人们对于“气象经济”概念的理解尚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气象经济是气象服务于经济所产生的效益,包括利用气象预报,通过防灾减灾减少经济损失,以及利用有利气象信息,从事特定的生产建设活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也有观点认为,气象经济是一些特定行业存在特殊的气象信息需求,从气象部门购买、有偿使用气象信息,从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对经济的影响,更偏于“气候”的概念,而不是“气象”的概念,所以将此类交叉领域定义为“应用气候”。

  中国气象学会于2004年9月设立气象经济学委员会,由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与气象部门合作对“气象经济”开展研究。气象经济学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吴向阳告诉记者,气象服务可以细分为公共气象服务、行业(地方)气象服务、商业气象服务等,具体到不同的服务,并不存在某种固定模式生产的定式,它是社会基于多方面的权衡后现实和历史的选择。气象服务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践。在发达国家,随着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气象服务有了商业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趋势。而考虑到我国气象系统公共财政投入的国情,以及气象服务中所包含的社会目标和社会观念,中国气象局在目前的自身定位“公共气象 安全气象 资源气象”中,“公共”的定位被放在了第一位,以突出强调气象服务的公益性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巩在武博士分析认为,开展气象与各行业之间的交叉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是气象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经济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渐增加。巩在武博士负责的“气象工程管理中心”于2007年5月成立。目前中心共承担气象软科学类课题十余项。他们正在做的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瞄准的是———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巩在武表示,目前气象和其他经济学科的交叉学科,即使在国际上也尚属前沿,他们希望并有信心在此做出点成绩。

  上图:8月27日,市民在湘江岸边享受美丽夕阳。截至当日,今年以来湖南省会长沙高温日已超过35天。  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