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访谈
面向经济建设 发展气象科学———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瑞兆
本报记者 梁晓亮

  专家简介:朱瑞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所所长等职,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应用气候”的概念,尝试气候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交叉领域的研究。在建筑气候中研究城市规划与气候的关系,给出了风压、雪压计算模式,以及采暖通风空调的气候指标;在太阳能、风能研究中心最先提出风能计算模式并首次给出中国风能分布和区划图以及复杂地形下风场数值模拟。

  记者:您当初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研究气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的?

  朱瑞兆:我1955年从西北大学气候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在做气候研究的时候,有一个愿望越来越强烈,就是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恰巧当时的国家建委找到我们,委托我们去做沿海建筑承受风压的调查。

  风压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基本的设计依据,风压数值的大小,关系到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架空线路、广播塔、电视塔以及各种桥梁等工程的经济性、适用性和安全性。我们前后共做了10年的调查研究,全国各地都跑遍了,最后完成了我国第一张风压图,被纳入国家《建筑荷载规范》,沿用至今。

  记者:10年才做出来的这第一张风压图,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哪些效益呢?

  朱瑞兆:意义相当大。比如说,原来建筑设计界想象的广东沿海地区建筑的承载风压要远远大于我们实际上测量的最大风压,如果按照我们实际测量的科学结果实施设计和建筑,就会节约很大的建筑成本。

  其实这张风压图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年会在华盛顿召开,我带着这张风压图应邀参加年会建筑气候界别的小组会议。到了华盛顿年会现场,才发现有这么多的气候界别,什么医疗气候、城市气候、交通气候,这些都是当时国内还没有涉及的专业气候。

  在那里,我听了有关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评估的报告。回国后,我们组织科研队伍,还雇了很多临时工,将我国700个气象站30年有关风的资料收集全,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我国第一张风能分布图,这张图也是沿用至今,作为风力发电厂选址等的重要依据。

  记者:在您主编的《应用气候学概论》中,我们还看到了交通、电力、通讯线网与气候等章节,几乎是涵盖了气象与国民经济联系紧密的所有部门。

  朱瑞兆:华盛顿那次会议对我影响很大,让我觉得气象不只是单纯搞个天气预报那么简单,其与国民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分值得我们下力气去研究。回国后,我就在我当时所在的天气气候研究所组织成立了应用气候研究室,确立了医疗气候、通信线缆与气候、城市气候等研究方向。

  比如研究室负责医疗气候的同志,联系了北京几大医院,关于气候对心脏病、流行感冒等病的影响,他做了大量的调查,得出了很多重要的数据,对患者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我当时订了很多种报纸,比如———南方运来北京的香蕉恰遇寒流,一夜变黑,商家损失惨重;某日高温致使电风扇脱销之类的消息,我都会剪下来,作为我们研究的线索和依据。

  最后我们将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尝试着对“应用气候”做出了解释。

  记者:您觉得今后的“应用气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象经济”,应该如何发展?

  朱瑞兆:随着社会发展,“应用气候”除了面临着老问题,还有新问题。老问题,比如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所遭遇的通讯电缆、道路交通之类的,都是老问题。新问题,比如航天发射,甚至雷电因为手机的使用和考英语听力也成了我们的新问题。气象如今的确是无孔不入,老问题、新问题,有的需要提高天气预报水平解决,有的需要我们从“气候”的角度对基础资料、历史资料收集并总结出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提高气象预报水平方面,近些年来我们投入了非常大的财力和精力,也确实见到了成效。而另一方面,对于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其中的一些规律还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考虑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