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吨,约占总能力的四分之一。但是今年前5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55.5%。”今年7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针对部分行业盲目扩产加剧产能过剩矛盾时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专家预测,乐观估计,近3年每年新船需求约5000万吨,但全世界造船能力超过2亿吨,我国超过6600万吨。
自2003年以来,国际船舶市场迎来了一波兴旺行情,国际造船产业也逐步向我国转移,加上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国造船能力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2008年是个分水岭,此前的造船发展速度太快,充满了泡沫,现在开始挤掉这些泡沫了。”作为一个有着40年从业史的老造船人,舟山市蓬莱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陆顺生直言不讳,“造船价格下滑主要缘于产能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
船市火爆时,民营资本的冲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使造船发展直线升温,产能迅速膨胀。
“在当时投资只要1年就能回本,太有诱惑力了。”浙江省台州市经委机械冶金处处长黄林育说。
6年前,台州市的造船厂仅有10多家,零星分布于椒江、温岭、临海等地。看好造船业前景的台州沿海6个县(市、区)也纷纷制订、出台了鼓励船舶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台州至少有200亿元民间资金投向了造船业。”黄林育介绍说,“到2008年,台州市造船企业有120多家,造船506艘,总产值165亿元,实际产能近400万吨。几乎连年翻番,这个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沿着灵江(台州最大的河流)北岸,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仅临海涌泉镇就有枫叶,回浦、远洋等六七家大大小小的船厂。随着摊子越铺越大,船舶建造也朝着大吨位、大马力的方向不断发展。几艘新造的散货船,正静静地泊在江面上。
“台州造船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们原有的预期。”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文林告诉记者,“现在仅台州就提前超过浙江‘十一五’规划的造船产能。再加上舟山、宁波、温州等地的产能,这个隐患相当严重。”
类似台州造船这样的“故事”,近几年在全国沿江、沿海地区曾经持续不断地在火热“演绎”。
专家指出,当前产能过剩主要是周期性、结构性过剩,市场需求急剧下滑造成现有产能出现过剩,而高端产品建造能力不足。最近3年,我国造船能力迅速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5万吨级以上船坞、船台产能达6000多万吨,远远超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而2003年这个数字仅是800余万吨。去年以来船舶市场的低迷,将这种产能过剩和粗放型增长的弊端进一步放大。2008年底,我国船舶工业手持订单约2亿吨,其中散货船超过60%。
“即使世界航运和造船市场回归正常水平,我们也有1/3左右的产能过剩。”权威人士发出警示,“造船能力过剩不仅会引起船舶低价恶性竞争,还有可能导致产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由于造船能力发展过快,特别是一大批中小型船厂相继上马建设,我国造船业陷入产业集中度相对下降。
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前5家造船企业完工量占全行业完工量的比例为32.7%;到200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1.3%,而2008年这一比例又下降至40.4%。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同样是前5家造船企业完工量占总产量的比重,2008年日本造船业达到47.8%,韩国造船业更是高达76.8%。
按照克拉克松公司的统计,我国2.05亿吨手持订单分布在186家船厂,而韩国的2.14亿吨手持订单仅分布在33个船厂,按手持订单测算,我国单个船厂订单规模不到韩国的五分之一。
“目前全国各类船舶制造企业约4000多家,而规模企业不足800家,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企业不足。”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总裁陈强告诉记者。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表示,当前,产业规模过于分散已经取代大型造船设施不足而成为我国造船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新的突出矛盾。产业规模过于分散不仅会降低产业整体效率,引发行业恶性竞争,更会削弱我国造船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可能成为导致大规模撤单和造船能力过剩的直接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