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8版 文化周末·人物院士生涯中国工程院院士、不锈钢技术专家王一德———
与灿烂钢花一起飞舞
  年逾古稀的王一德主动挑起不少科研项目的重担。
1956年冬,上大学一年级的王一德。
  1960年,王一德(中)在鞍钢参加现场教学时与工人师傅合影。
1968年6月,王一德与夫人倪佩芝的结婚照。
  2003年,王一德(右)深入一线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

8版 文化周末·人物

院士生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不锈钢技术专家王一德———

与灿烂钢花一起飞舞

人物小传

  王一德,浙江杭州人,生于1938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和太原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钢前任总工程师。现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

  他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为我国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部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 奖1项,国防科工委和冶金部联合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撰写论文约40篇,译著3部,约200万字。

  “我平生最怕记者采访,一是长得挺难看,二是担心说不好。”乍一见面,记者就感受到王一德的幽默风趣。

  在交谈中,与“厚重”的钢铁完全不同,王一德的侃侃而谈、乐观幽默令现场气氛轻松、愉悦;与“院士”头衔和“沉甸甸”的业绩对照鲜明,他的谦逊、务实、知足,让人感觉像在听邻家老伯的“平凡”人生。

出人意料的两次选择

  老师给他定下的目标是清华大学,父亲对浙江大学情有独钟,王一德却将目光锁定在北京钢铁学院。

  和王一德交谈,话题总是离不开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太钢,是王一德经过2次选择、走过3个地方后的最终落脚点。在太钢,王一德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太钢,是他生活和梦想的全部。

  1961年,王一德从北京钢铁学院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不过,此前一年他就已当上老师。

  王一德大学时的专业是金属压力加工,通俗讲就是轧钢。当时北京钢铁学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奇缺。由于在校期间王一德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学校找到他,请他以“大四”之身代“大五”之课(注:当时北京钢铁学院本科实行五年制)。 

  大学五年级已经进入课题阶段,王一德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要靠现学后再教学生,压力很大。在他记忆中,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时期,每晚10点才有空学习,凌晨两三点钟休息,5点又起床学习。

  “如果实在困得受不了,就用凉水冲头。”王一德说。

  一年多后,王一德做了系主任的助教,开始上300多人的大课。第一次上讲台时,他特别紧张,面对下面黑压压的学生,前面5分钟基本上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不知所云。讲着讲着,王一德的心情平静下来,才渐渐进入状态。

  靠着吃苦与毅力,王一德圆满完成了当“小老师”的任务。

  两年后,北京钢铁学院要求助教必须具有研究生以上资格,王一德就开始复习考研。那时全院只录取9名研究生,每个专业一名,难度很大。挑战在前,王一德又来了劲。他学会了超前式的学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玩命”,又是每天午夜过后睡、早上5点起。

  “我学习起来确实很苦很投入,最后考出的成绩很出类拔萃,因为功夫下到了。”王一德说,“不太怕吃苦是我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上硕士研究生时,王一德学的是冷轧硅钢,当时全国只有太钢有这个项目。研究生毕业时,他想也没想,就奔太钢来了,就奔着这个专业来了。

  与太钢结缘前,王一德就已结缘钢铁。

  “高考报志愿时,我第一志愿选择的就是北京钢铁学院,第二志愿才是清华。”王一德笑呵呵地说。

  王一德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末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间濡染了厚重的文化渊源,也奠定了他追求科学知识的精神底蕴,一生永不停歇。

  上中学时,王一德就读于杭州有名的第二中学。“我上课总是坐在最前面,专心听讲,笔记做得很好,笔记旁边空出一栏,当时就做批注,把上课老师的重点在旁边记了下来”。王一德说,“所以平常很少去复习,一到考试,我把平时笔记本旁边的重点看一遍就能考5分。我在高中时基本上都能考5分。”

  王一德很爱体育,初三时就当了学生会副主席兼体育部部长,直到高三毕业。那个时候他很爱体育运动,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踢足球、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跑步。

  “别看我个子不高,打篮球时我技术好,投球准,是很好的后卫。”王一德笑着说,“我现在身体这么好,还应归功那个时候打下的好基础。”

  王一德成绩优秀,老师给他定下的目标是清华大学。王一德的父亲在浙江大学当老师,对浙大“情有独钟”。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选择都不在王一德的考虑之内,他偏偏将目光锁定在北京钢铁学院。

  “周围的人都说我非常可笑,非常幼稚,有人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有名的’,有人说‘上浙江大学可以留在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谈起当时的情形,王一德回忆说,“1956年我参加高考时,正值鞍钢3大工程建设,轰轰烈烈的钢铁工业发展对全国影响很大、贡献也很大,而且我哥哥也是从北京钢铁学院留学苏联的。”

  “没有其他过多地考虑,我坚定不移地把北京钢铁学院定为第一志愿。我说我就是要到北京钢院学习。”这是王一德的第一次选择。

  第二次选择发生在1968年。本来,王一德是66届毕业的研究生,但由于“文革”的影响,直到1968年才毕业。毕业时,他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

  他放弃了留校,放弃了回南方老家,放弃了到大城市大研究院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太原钢铁公司,一个中等城市的中型钢铁公司。

  “我在学校学的是硅钢片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太钢有冷轧硅钢片,于是就选择了太钢。”在王一德看来,这个选择的原因并不复杂。

  与“两次选择”对应,王一德一辈子只换过“三个地方”,第一个是杭州,第二个是北京,第三个是太原。

  王一德是结婚以后去太钢的,单位没有房子。他在太钢举目无亲,只有一个大学同学,王一德只好托他找房子。

  “后来,他找到一个废弃的厕所。”王一德笑着说,“我们去看了看,觉得太不雅观了,就只好分居,我爱人住在女生宿舍,我住在男生宿舍,这样我们大约分居了两年。”

  就这样,王一德从当工人、开轧机干起,到今天已有41个年头。

41年的坚守与突破

  “人的思想方法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要会抓主要矛盾,抓重点。”

  随着各项成果的影响日益扩大,王一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想挖人的企业不在少数。王一德选择了在太钢坚守。

  “现在,有人才‘东南飞’的现象,不过,我不就‘北飞’了吗?”王一德认真地说,“根本原因还是事业。去其他地方的机会确实很多,我都拒绝了。我对钱财不是很看重,我的事业在太钢,除非有一天太钢不要我了,否则我会一直呆在这儿。”

  王一德从背起行囊到了太钢那天起,再也没动过地方。

  初到太钢,王一德被直接分到轧钢厂的班组里,从学徒工开始。听说新分来了一个研究生,班组里的工人师傅们都觉得很新鲜,想看看他到底“高”在哪里。

  第一天上班,王一德的表现让工人师傅们没有想到。他早早到了车间,首先给工人师傅们烧开水倒茶,扫地,中午跟他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下午给工人们打下手,下班时把好多天积存的垃圾倒到附近的垃圾桶去。

  “上班第一天,我给工人师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说这个研究生一点架子也没有,还挺勤快。所以,我很快就跟工人们打成一片。”王一德说,“一般来讲,当时在太钢学徒工半年才能开轧机,而我第二天就上岗开了轧机。理论联系实际,把轧钢学的怎么样控制板型,怎么样调整压下,怎么样控制张力全用上,这样,我的轧钢技术很快就超过有些操作了一年多的工人。”

  本来要当一年工人,王一德3个月就“毕业”了,当上了技术员。

  王一德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开始从事最具体的技术工作,后又担任课题组长,曾经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专用材料试制任务。上世纪70年代,王一德和课题组一起,通过试验,率先找出了冷轧取向硅钢硫化锰有利夹杂的成分控制和生产工艺规律,产品性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并为上世纪90年代由他主持的太钢自主建成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此外,他们还创造性地优化成分配比、选择独特工艺,完成了多种专用纯铁的研制,满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新材料的需要。

  当时,王一德就在科研攻关上崭露头角,先后获得了4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锈钢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国产不锈钢板材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任太钢集团副总工程师的王一德,力主向国家申请立项,将发展不锈钢作为太钢崛起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一重要决定,诞生了中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王一德说,“这就是抓住了重点。”

  1999年,太钢开始了热火朝天的不锈钢扩大规模建设。王一德主持并制定了不锈钢发展的全面实施方案,其深入细致到了每一颗螺钉,图纸如果堆起来能堆满半间屋子,除此之外,王一德还主持了不锈钢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攻关。凡此种种,工作量可想而知。

  王一德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刻苦。上大学,“大四”教“大五”,刻苦;考研时,由从未接触过英语到考出高分,刻苦;在工厂也是如此。当时,到了关系太钢前途的时刻,王一德更加刻苦,他恢复了“夜三朝五”的老习惯,又使用起“冷水浇头”的老办法。

  有人说,“当时,王总晕倒在车间,我们看着直心疼。”有人说,“王总,输完液拔下针头就直奔第一线。”有人说,“王总,5天5夜没离开攻关现场,别人还披上大衣打个盹,他连眼都没时间合。”

  这段经历,王一德只字未提。

  此番刻苦的结果是,他主持完成的“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国家课题和不锈钢改造大获成功,使太钢不锈钢工序成本降低40%,年效益达10.8亿元人民币。

  “除了刻苦,您认为要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谈话间,记者问王一德。

  “人的思想方法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要会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王一德说,“我上学时课余时间总在玩,但上课时很专心,笔记记得好,考试时整理一下就没问题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不锈钢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太钢向国家申请立项,大力发展不锈钢,这一重要决策使太钢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

挫折锤炼人生

  不管遇上什么情况,都不要荒废自己,不妨先充实完善自己。机遇不是常有,但充实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工作上,王一德不断创新,屡获国家级大奖,从技术员到课题组长、技术处处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院士,他的人生仿佛是在一路顺利直上。

  其实不然,在王一德的经历中,几度曲折,几度不幸,如今听来依然让人颇多感叹。

  “我曾经‘死’过两次,还有什么挫折能让我倒下?”王一德说。

  第一次是1985年,一天,王一德在工作期间突然间休克,摔倒在水泥地上,半分多钟后才醒来。“醒来先看到远处地上掉的两颗门牙,心想,太可惜了,怎么掉了两颗门牙。当被人扶起来以后,我的整个脸都变形了,以前长得还不是很难看,那次以后就难看了。”王一德玩笑似地说。

  后来,经过仔细检查,休克的原因是低血糖,劳累过度。对这样的检查结果,王一德根本没当回事。

  第二次发生在1988年。那一年,太钢组织高工体检,别人做B超10分钟就下来了,轮到王一德时,40多分钟过去了还在反反复复地检查。医生最后在鉴定书上画了个大大的“?”号。“我当时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没往心里去。”王一德说。

  接下来的检查却带来了可怕的结果:3家医院都诊断王一德患了肝癌,第四家医院直接告诉王一德,他已是肝癌晚期,只能活3个月。

  王一德得了肝癌的消息传得很快。他到家后,单位领导赶来了,同事、邻居工友一批接一批,一个个神情肃然地来看他。

  “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实在心有不甘;想到爱人孩子,孩子还刚上初中,混沌未开;想到至爱的亲朋,想到家乡的青山绿水……”王一德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在大家面前还要装得若无其事。

  趁家里没人,王一德对女儿们说,“爸爸这辈子什么财富也没有留下,只能告诫你们,做人要诚信,做学问要勤奋。”

  到办公室,王一德打开抽屉对同事们说,“这些是我多年积累的资料,是我的经验和教训,你们工作中会有用的,谁想拿就拿吧。”

  王一德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做了5个多小时,王一德的肝被切掉了三分之一,最后却证实,他患的是血管瘤,而不是肝癌。

  王一德不怕挫折。1970年,王一德住进“牛棚”,种稻田,挖山药蛋,接受“劳动改造”。挑大粪,是王一德直到现在依然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件事。他说,“掏大粪,第一勺下去,很臭,第二勺,还很臭,逐渐就没感觉了。”坐在王一德对面,无法想象当年他在稻田间挑着粪桶晃晃悠悠走路的样子。当时,王一德想,可能要在农村干一辈子了。

  1986年,王一德被从主任工程师一下子降到了普通的技术人员,一抹到底,什么职务和待遇都没有了。王一德的选择有些出人意料,他继续专心致志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让我工作,我就翻译资料,每天晚上翻译到凌晨两点多,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资料。现在想想,翻译这么多的资料对我很有好处啊,现在我想翻阅什么资料都是得心应手的,而且我的资料像图书馆里的一样,都有记录卡片。”面对生活的重重磨难,王一德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怨天尤人,只是说,“自己不要把自己打倒,永远要记住,越是遭受磨难多的人,越是要比别人更多的付出、加倍的付出。”

  “所以,我经常跟年轻人讲,不管遇上什么情况,都不要荒废自己,机会没来时,不妨先充实完善自己。机遇不是常有,但充实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这就是王一德从磨难中总结出来的收获。

  现在,王一德已经年过七旬,依然每天按照上班时间准时到太钢。在太钢工作了41年,王一德离不开太钢,他主动挑起数个科研项目的重担,依然深入到生产一线去调查研究。

  当选院士,王一德很平静,“今天的王一德和昨天的王一德没什么两样,不同之处是责任更重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对于院士这一荣誉称号带来的变化,王一德坦言,“我不是圣人,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我不敢说,但首先要讲付出,讲贡献,做出贡献之后自己首先是开心的。”说到这里,王一德笑得很灿烂。

科学浅说

何谓不锈钢?

  不锈钢,是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以及酸、碱、盐等化学浸蚀性介质腐蚀的钢,又称不锈耐酸钢。实际应用中,常将耐弱腐蚀介质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而将耐化学介质腐蚀的钢称为耐酸钢。由于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前者不一定耐化学介质腐蚀,而后者则一般兼具不锈性。

  不锈钢的耐蚀性取决于钢中所含的合金元素。铬是使不锈钢获得耐蚀性的基本元素,当钢中含铬量达到1.2%左右时,铬与腐蚀介质中的氧作用,在钢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自钝化膜),可阻止钢的基体进一步腐蚀。除铬外,常用的合金元素还有镍、钼、钛、铌、铜、氮等,以满足各种用途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要求。

  不锈钢不会产生腐蚀、点蚀、锈蚀或磨损。不锈钢还是建筑用金属材料中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由于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所以它能使结构部件永久地保持工程设计的完整性。含铬不锈钢还集机械强度和高延伸性于一身,易于部件的加工制造,可满足建筑师和结构设计人员的需要。

院士寄语

培养不怕艰苦、不怕挫折、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 王一德

  钢铁工业不是夕阳工业,而是充满着发展前景,有灿烂前景的工业。现在,中国正在由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世界钢铁工业的中心正在转向中国,随着这个中心的转移,创新的中心也将转向中国。我相信,在中国搞钢铁工业是大有可为的。

  我想对大学生提几点建议。当代大学生见多识广、知识面宽、脑筋灵活、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当代大学生比我们强,比如外语和计算机,现在年轻的大学生有很多优势。我希望大学生在学校多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优势,培养实践的兴趣和习惯。

  学习钢铁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希望你们能到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去工作,到生产一线去工作,去经受最基层的锻炼,这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经受基层的锻炼,一辈子都要后悔的,而且今后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年轻人不要把眼前的待遇和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不要期望值太高,而是要从事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优先选择现代化的钢铁企业。

  我最想说的一点是,要热爱钢铁事业。我希望大学毕业生到钢铁生产一线去,千万不要把钢铁工业的一线作为一个人的培训基地,先屈就,后高飞,而是真正深入到一线去,那里会大有作为。

  年轻人来到太钢,首先要在实践中培养不怕艰苦,不怕挫折,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第二点,是要从小事做起,重视实践,用心做事,不要放过每一个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第三点,是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特别是钢铁企业,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点,是要勇于实践,敢于负责。这些都是我40多年工作经验的体会,我觉得非常重要,希望能对年轻的大学生有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