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看贵阳,映入眼帘的色彩是绿。绿色簇拥着城市,碧水在潺潺流淌……很难想象,这里位于我国喀斯特地貌特征最典型的地区。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喀斯特分布区占贵阳市面积的85%。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左右,城区绿化率近4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43天。
生态建设,让这个云贵高原上的城市生机勃勃,给这个城市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的动力。
规划先行:做好山水文章
贵阳的“名片”很多:2002年,被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2004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2006年荣膺“中国避暑之都”美誉;2007年12月,贵阳市委做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认为,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没有超前的理念和科学的定位,规划就没有特色,城市就没有生命力。
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总规修编中,贵阳要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要“显山”,规划中千方百计保护好山体,多建山体公园。二是要做好水的文章,要“露水”,把湖泊、河流千方百计保护好,建好湿地公园。三是做好林的文章,要“见林”,保护好森林资源,搞好城乡绿化。四是做好气的文章,要“透气”。贵阳坐落在山凹里,要特别注意通风、通气。总的来说,就是要千方百计突出生态,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连接各片区,真正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
为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贵州省、贵阳市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了贵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目前,几经审议修订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正式与贵阳市民见面,到2020年,全市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6.4%。此外,《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将于今年10月颁布,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60岁的李苏兰每天都到人民广场的树荫下跳舞,她高兴地说,“这几年贵阳变化大,到处是花草树木,气候好,住在这里最舒服!”
产业支撑:
发展生态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绝不只是简单的环境保护,关键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三次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形成可以支撑生态城市的生态产业。
清镇市是贵阳的农业大市。在红枫湖镇大冲村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内,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忙着把新鲜的芥兰、菜心等蔬菜装箱,一辆25吨冷藏保鲜车停在旁边。村民说,每天至少要运两车蔬菜到广东。
大冲村的绿色有机蔬菜直供沃尔玛超市!这可是新鲜事。这里是沃尔玛在我国的首个直接采购基地,从这里出产的芥兰、奶白菜、油麦菜、上海青等10多个蔬菜品种,直接送到珠三角地区的沃尔玛超市,并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
大冲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发告诉记者,他们村有688户近3000人,原来主要种水稻、玉米,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元。自从香港裕东公司在这里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后,200多户村民与裕东公司签了合同,土地集中到公司管理,农户除了收取每年600元的租金外,每户至少有一人在公司打工,月工资是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
“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大家都夸好!关键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好了!”大冲村村民黄学伦插话道。
大冲村紧邻贵阳的重要水源地红枫湖,过去大家种菜,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湖里,湖水变脏了。2007年,贵阳市提出保护“三口水缸”(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湖边的“农家乐”取消了,湖区不再办工业企业。农民如何致富?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引入有机蔬菜种植龙头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裕东公司用的是进口的微生物肥,效果好!不污染,还能净化水质!”黄学伦说,过去1亩地至少要用50公斤化肥,还要用除草剂等,用上微生物肥后,小小的两瓶化肥能从种菜后一直管到出菜,用量小了,而且不污染湖水。
“小时候,我划着小船在湖上,渴了,在船尾捧起水就喝。后来水变成了劣5类水,谁也不敢喝了!”黄学伦说,“现在通过治理,水又变清了,小鱼也多起来了!”
“我们公司在这里投资700多万元建基地,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好在哪儿?好在水,好在土,好在空气!”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小鹏说,这里取水方便,土壤肥沃,没有重金属污染,而且贵阳是森林城市,像个天然大氧吧。从去年5月正式种植以来,他们已有5个蔬菜品种获得农业部的“绿色食品”认证,还有8个品种已经申报,另外还将申报10多个品种。“我们下一步要申报有机蔬菜,这比绿色食品的等级还要高!”
农业打生态牌,工业同样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工业项目也在贵阳迅速崛起。2005年以来,贵阳市先后选择了3批62个项目作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完工后,每年可回收利用黄磷尾气15428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46万吨,利用工业废渣233万吨,循环利用工业废水292万吨,节电1175万千瓦,节约标准煤26.5万吨。
磷化工行业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典型代表。开磷磷业公司与重庆大学合作,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一步到位法”石膏砌块生产工艺,实施了年产10亿块新型磷石膏砖、配套年产5万吨黄磷技改项目,每年可消耗磷石膏、黄磷炉渣250万吨以上,利用黄磷尾气2533万立方米。
去年8月29日,贵阳市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的首批甲酸产品在贵州磷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运。据介绍,这是我国惟一一个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的项目,也是贵阳市工业经济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的大平台搭建后,贵阳市开始大踏步地走向绿色的未来。
爽爽贵阳: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远去了,浑浊的天空;远去了,难熬的热浪。环城森林涌来缕缕清新,黔灵山风吹过阵阵阴凉。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这首歌描绘了贵阳的生态之美。
到贵阳,确实感受到气候之爽。 贵阳夏季平均气温在24℃左右,像个天然大空调。独特的气候优势迎来了旅游业的井喷。“今年上半年,酒店平均开房率在80%至90%之间,进入8月,有的酒店出租率超过100%,上午退房,下午就有客人入住!”贵阳市旅游局副局长葛宇菁高兴地说。
“中国避暑之都”的品牌使贵阳的清凉魅力进一步彰显———从7月7日至今,该市十几家大型旅行社接待游客量已超过10万人次;目前,贵阳市各大宾馆酒店全部爆满,旅游接待车辆吃紧,开阳县城内300多家“农家乐”客房预订已排到9月份。
葛宇菁分析说,贵阳今年的旅游井喷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贵阳已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避暑城市之首”,随着“贵阳指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布,贵阳的生态避暑优势日益凸显。二是贵阳的交通枢纽作用非常明显,到周边地区旅行,贵阳是必停的一站。三是贵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把发展生态旅游放在了重要地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贵阳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推介“爽爽的贵阳”。市里还出台鼓励旅游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发放旅游代金券、优惠卡,同时在三大客源区选择旅行社给予200万元补贴,此外,对新增航线正常运行半年后给航空公司补贴,加上举办“避暑季”系列活动,贵阳的生态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去年,贵阳旅游总收入增长51%,今年上半年,贵阳市旅游总收入142.43亿元,同比增长92.5%!
近年来,贵阳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上升。2008年,贵阳市实现GDP8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6:46.4:47.0调整为5.8:47.0:47.2。去年10月,贵阳市召开了服务业发展大会,市委书记李军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节能减排产业。会议确立了2012年服务业“总量翻番、比重过半、结构优化、业态丰富”的奋斗目标。其中,“比重过半”即力争到2010年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0%,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贵阳的生态文明城市探索还不仅仅在生态产业、生态环境方面,他们大力推广生态文化。去年9月,贵阳的中小学生正式开设了生态文明课,教材由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贵阳市教育局编写。“4万多名中小学生人手一册,免费发放!生态文明,要从小抓起!”贵阳市委副秘书长李作勋说。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建立了全面的指标体系,由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6个方面、33个指标组成,具有开创性和实践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已经明确,林城贵阳的步伐更加坚定!
上图:南明河以前污染严重,从2001年开始治理后,这条贵阳人的母亲河已经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综合治理”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本报记者 王 晋摄
下图:满目苍翠的青山倒映在百花湖中,尽显山水之美。 孙鲁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