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
□ 袁占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甘肃省白银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5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史,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主导资源濒临枯竭,白银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努力明确战略定位

  甘肃白银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的老工业基地,同时又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白银的市情特征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产业结构单一、优势资源枯竭。白银作为国家确定的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白银在甘肃的战略定位。

  一是核心经济区。白银位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产业体系比较完善,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强化核心经济区地位,重点是加快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统筹兰州和白银的发展,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社会事业、信息应用等资源配置方面一体化推进,形成甘肃中部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打造甘肃中部经济增长极,推动白银在甘肃中部崛起,从而更好地发挥带动甘肃、辐射周边的重要作用。

  二是工业重镇。白银毗邻兰州,在兰州工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白银的工业地位愈加凸显。经过50多年的发展,白银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新型化工基地。在加快转型进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以“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为轴线、串连“一园三区一基地”的总体布局,做强“八大支柱产业”,做大“五大产业基地”,把白银建设成为甘肃的工业中心,特别是加工制造业中心。同时,要以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生态屏障。白银处于腾格里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白银区域内的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高扬程提灌工程,在兰州与腾格里沙漠之间形成了甘肃中部的一大片绿洲,是保护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建设绿洲、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白银的生态屏障地位,必须加快大中型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支持建设引洮二期、平川西格拉滩、靖远双永等生态工程,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这一甘肃中部绿洲在改善生态、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完善转型思路

  从白银市情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自去年3月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白银市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了白银市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抓手是重点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建设“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物流仓储”等“五大产业基地”。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七件事”。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阶段性目标为“631324”。即: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完成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长远目标是,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体系”。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三、扎实推进城市转型

  近年来,白银市抢抓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机遇,千方百计加快转型,在强化舆论宣传、健全领导机构、凝练转型项目、编制转型方案、举办转型论坛、深化调研考察、加快招商推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良好开局。

  一是对接转型政策支持。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对白银转型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和“四项支持政策”,并成立了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分管领导牵头的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解决白银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对接财政金融支持。甘肃省财政对国家支持白银转型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按1:0.5给予配套,并拟设立“支持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项目专项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转型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支持。白银市还与农业发展银行甘肃分行签订了金融合作备忘录,落实了一批贷款项目。

  三是对接产业项目支持。甘肃省发改委为白银转型专门开辟项目通道,指导白银加快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白银公司成功实现与中国中信集团的战略合作,增资扩股32.6亿元,成为白银目前实施的最大转型项目。

  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大局和中心,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谋划转型,扎实推进转型。坚持“一条主线”:“以人为本、科学转型”。抓好“两个载体”:以“项目建设落实年”为载体,实施一批重大转型项目;以“全面效能建设”为载体,增强执行力和落实力。把握“三大机遇”:白银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机遇、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和甘肃省出台政策支持白银转型的机遇。强化“四个对接”:对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对接落实支持转型政策、对接引进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对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落实“五个结合”:把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与落实支持转型的政策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与做大做强区域内大企业结合起来,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推动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具体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保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做强“八大支柱产业”,做大“五大产业基地”。积极争取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谋划实施以多元产业建设为中心的“新兴产业行动纲要”。与中信公司、中铝集团合作,到2012年,有色金属产量将增加到200万吨,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30%以上。与中国兵器集团、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合作,增强异氰酸酯、氯碱、氟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化工产业链。建设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并举的复合型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甘肃中部地区重要的肉类、牧草、蔬菜、瓜类、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加大力度发展高等教育,筹建白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28个专业实训基地,年培养技能型人才3000人以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改建提升一批城乡医疗服务机构。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三是强化人居环境建设,促进生态转型。全面完成白银公司3大冶炼厂污染治理、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等工程,逐步淘汰市区燃煤小锅炉,促进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城市生活水源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强化水源地保护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提高城市天燃气入户普及率,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强化城市大环境绿化和防护林网建设,搞好城区自然排洪河道综合整治,规划建设城市人工湿地。

  四是着力促进文化转型。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转化为全市人民克服困难、创造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推进创新型白银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工程,把创业、创新、创造内化为城市精神。推进“数字白银”建设,在已实现“三网合一”的基础上,加快向“多网合一”转变,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提高数字化发展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城乡联系的重要途径,抓好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推进农畜产品转化增值,增强瓜菜、养殖、特色林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竞争优势。

  六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配合做好兰州至惠农铁路二线建设工作,贯通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构筑转型发展的大通道。争取甘塘至武威铁路改造工程过境景泰县城,打通白银通往河西等的便捷通道。推进定(边)武(威)高速公路景泰段建设,对接连霍、青银高速公路;争取建设白银至景泰高速公路,连接两大高速公路线,开辟白银东进西出新通道。争取建设白银市区至兰州中川机场高速公路。实施黄河航运二期工程,促进沿黄经济带建设。实施好农村通达工程,完善农村道路网络。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白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