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支撑农业创新 技术推广助农增收
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湖南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本报记者 陈建辉 刘 麟

  在湖南农村采访,记者常听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交口称赞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工程为其派来“油菜院士”、“水稻教授”、“柑橘教授”、“葡萄教授”、“水产博士”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带来增产增收的实效。湖南省领导也认为这一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其写入《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这是一个怎样的工程?为什么这么受到农民们的欢迎,还有政府部门的肯定?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项工程帮助农民致富

  早在5年前,湖南农大领导就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现象:在洞庭湖水稻主产区,农户平均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20%以上,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还造成水体的污染;湘南一个乡,当季的水稻品种多达100多个,农民辨不清良莠;湘西一个乡,果园3年大面积不挂果,农民不解其中缘由,损失惨重……农民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

  湖南农大党委书记刘强告诉记者,“这一现状,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强烈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更好更直接地服务‘三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湖南农大是一所具有58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学校,也是湖南省惟一的农业高等本科院校。“九五”以来,湖南农大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7项,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57个,承担国家“863”、“973”项目、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攻关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27项。

  如何让科技成果和科技专家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总结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湖南农大于2004年实施“双百”工程,探索以农业大学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这一工程就是由湖南农大派出100个左右的科技服务小组,由各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带队,与湖南省100个左右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农户、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对接,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5年来,湖南农大通过实施“双百”工程,健全保障机制,创新推广方式,在油菜、水稻、葡萄、柑橘、蔬菜、马铃薯、生猪等多个产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个,新技术200多项,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200余个,为农民和企业增加经济效益240多亿元。与此同时,湖南农大在通过“双百”工程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攻克的100多项技术瓶颈、200多个技术难题成为其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转化————创新————再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两大机制护航科技下乡

  湖南农大“双百”工程派出的科技服务小组都不是单个的科技人员,而是一个汇集了多学科人才的专家团队。在水稻服务小组里,不仅有水稻育种专家、水稻栽培专家,还有土壤专家以及农药和肥料专家,各学科专家通力合作选育出32个水稻新品种,研究出一整套简单易学的水稻栽培技术,还针对水稻种植中出现的特定问题开发出一批复合了农药和肥料的产品包,农民只需在相应的农时把这些产品包往田里一撒即可。这些新品种和技术累计推广4300多万亩,新增产值约为35亿元。

  副校长符少辉介绍,湖南农大将“双百”工程纳入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整合全校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向“双百”工程集成,形成合力,确保“双百”工程收到实效。这一资源整合机制是湖南农大探索建立的两大保障机制之一。

  湖南农大还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了实施“双百”工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湖南农大专门成立了科技推广工程中心,相继出台了《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小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提出了明确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激励机制方面,将“双百”工程纳入学校年终分配指标体系,计算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评聘、项目申报和年终考核等工作上予以倾斜。在约束机制方面,建立了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下基地锻炼的制度,所有的年轻干部和新进的教师、科技人员,在提拔或上讲台前,都要下到“双百”工程基地蹲点1至2年,专职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在年终考核时若被评为“不合格”,将在全校通报,取消科技服务小组成员年度评优资格,并责令其对基地限期整改。

三种方式引领农技推广

  记者了解到,湖南农大的“双百”工程主要通过科技致富能人带动、科技示范转化、与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3种方式引领农业科技的推广。

  科技致富能人带动方式的核心是选择和培养产业基地的科技致富能人,来辐射带动广大农户。“葡萄教授”石雪晖领衔的科技服务小组在与澧县葡萄产业示范基地的对接建设中,选择农民王先荣作为科技致富能人重点培养,手把手指导试种2亩地,第一次结果的纯收入就达2万多元。王先荣所在的曾家村葡萄种植面积很快就达到了100亩,3年后每亩纯收入过万元,进而带动了澧县农民种葡萄的积极性,受益农民达10万人。在葡萄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石雪晖教授又指导和扶持王先荣组建公司,牵头成立葡萄产业技术协会,实行品牌经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澧县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值近2亿元。葡萄产业已成为澧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科技致富能人王先荣也在石雪晖的倾力指导下,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由一个普通的葡萄种植户,成长为湖南农大的客座教授,盖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葡萄种质资源圃。

  科技示范转化方式的重点是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合,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运行机制,实现量大面广的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湖南农大与长沙市科技局、宁乡县农业局在长沙宁乡回龙铺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5年来,湖南农大每年派出各类专家携带科技成果进驻回龙铺,通过示范和培训相结合,种好成果示范田,办好科技示范片,带动产业示范带,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新模式。5年来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20余项,辐射推广面积300多万亩。现在回龙铺已成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天然超市”,形成一个以回龙铺基地为中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辐射圈,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与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则是通过优势互补、成果共有、效益共享的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湖南农大与湖南省茶叶公司联合共建湖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茶叶加工研发分中心,合作承担了3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先后开发出3种茶叶新品种,产品畅销欧美,年产值达2亿元,带动近10万茶农增收8000多万元。

  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农业科技要真正做到“进村、入户、到地头”,仍然是一道需要解决的难题。湖南农大的实践证明,只要明确目标,方法正确,并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农业科技成果就能获得有效推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高校快出人才多出成果的双赢。

  上图:湖南农业大学的“葡萄教授”石雪晖在湖南澧县指导近千户葡萄种植户种出了亩产纯收入过万元的“万元地”。图为石雪晖(右二)正在给农民做技术指导。

  下图:6月23日,在河北尚义县抗旱节水农业实验园区,技术人员在对葡萄进行管护。尚义县抗旱节水农业实验园区采用抗寒嫁接的葡萄品种以解决冬季气候寒冷,葡萄苗越冬难题。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