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汽车天地·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聚焦
汽车市场回调期更要把握机遇
刘世锦
  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我国汽车产业2009年上半年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转暖回升局面。图为工人在位于西安的比亚迪汽车总装车间流水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摄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发布了《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报告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冲击为背景,对我国汽车产业近期的发展态势、景气状况、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国际化趋势进行了总体判断,同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2008年对我国汽车产业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我国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汽车行业产销量增速明显回落,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汽车出口、自主品牌和汽车经销商也受到较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国家及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采取减免购置税、汽车下乡等多项措施应对危机。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尽管全球汽车市场一片萧条,我国汽车产业2009年上半年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转暖回升局面。

  然而,市场形势的初步回暖并不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已远离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恰恰应该科学分析,把握好其中的机遇。这方面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经济回调期应当做些什么。经济增长如潮起潮落,起伏难以避免。我们要防止的是大起大落。经济上升期人们会看到很多机会,而进入回调期后,其中的机会往往容易被忽略。

  这一轮始于2002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在经历了持续5年的高速增长后,适当放慢速度,调整一下绷得较紧的多方面关系,很有必要。加快兼并重组,整合有效产能,理顺产业链条,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此等等,应做可做的事情很多。当然,如何去做,需要理清思路并做出选择。

  第二,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有何种规律性。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大众消费阶段不过五六年时间,今后还会有一二十年的快速增长,这一点大多数人大概是同意的,这也是大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有信心的根基所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没有起伏或曲折。

  在2002年汽车需求爆发式增长以后,在2004年就曾出现过一段“冬天”。中国的汽车需求处在扩展期,不同地区的汽车需求肯定有一些规律性,我们对这些规律研究不够。今年前几个月,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销量逆势上升,除了政策的刺激作用外,在多大程度上是市场力量的释放,还需要观察和研究。而这种市场力量决定着中国汽车需求的长期走势。

  第三,如何看待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不仅是汽车行业,还有其他行业,产能过剩的话题近来议论较多。这里需要区分“周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对“周期性过剩”而言,有意义的是产能峰值。至于“结构性过剩”,即部分不适合市场需求、不具有竞争力的产能过剩,从来都存在。这种过剩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应当通过竞争加以解决。考虑到结构性过剩问题,笼统地谈产能过剩其实意义不大,重要的是看“有效产能”的规模。

  第四,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抄底”。如何把别人的好东西和自己的好东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实在在的新优势,无疑对中国企业是一大挑战。

  第五,如何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加快节能减排领域的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体经济的增长使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走出困局。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这个领域,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并不大,在有些方面如电动车还呈现领跑态势。给各个企业、各种技术路线以公平竞争的机会,是促进创新的前提。中国企业确实面临着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问题仍然在于能否将其抓住并充分利用。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