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数据中心见到了胡越峰大夫,60岁的他正娴熟地把手持PDA的数据导入服务器,现在胡大夫每天的第一件和最后一件工作,都是和电脑打交道。“每天要把今天需要巡诊的家庭病床的病人资料导入到PDA里,医嘱就用手写笔输入,回来再传到电脑里。”
今天胡大夫巡诊了9张家庭病床。他随便点开一个病历,居然写了几百字。从手写病历到触摸屏输入,不麻烦吗?“比我手写还快呢。”胡大夫微笑着说,“而且电子病历,你写完一分钟以后,就没权限修改了,安全性上也更有保障。”
就在胡大夫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室里,信息化也明明白白地体现出优势。69岁的孙义文大爷正和曾劲勇大夫说,他在别的医院曾经开过一种广东出的治咳嗽的药,效果特别好。曾大夫拿孙大爷的医保卡在读卡器上一划,调出处方记录来一看,就笑了:“您那个药不是广东出的,是山东。”
那电脑输入麻烦吗?曾大夫给我们看他的电脑屏幕,一点击处方,就出来一个软键盘。“其实电脑输入,就顶属输入药品名字最麻烦,所以我们这里只要点击药品名字的首字母,它就能自动联想出来,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输入药品名时,大夫们点击的字母都特别大?那是因为社区大夫们平均年龄都不小了,字大点,他们看着省力气。”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孟鸿建说,“信息化要想用得好,必须是实用的,要帮忙而不是‘帮倒忙’。”
数字医疗也被孟鸿建视为破解社区医院发展难题的“抓手”,社区医院改革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服务模式的转变,从坐等病人来看病,到走进家庭为老百姓提供延伸服务。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已经有了500多张家庭病床,每张家庭病床都有一个由全科大夫、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胡越峰大夫就是这样的全科大夫。
“病人在家里等待大夫上门服务,就是为了方便。所以信息化就成为必须。”比如,过去一些病人的检验报告要过几天才能拿,而现在全科团队定期上门时,通过PDA连上小型红外打印机,在病人家里就可以打印出检验报告,病人不用再跑一趟医院去取结果。
我们在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的景象,只是长宁区数字医疗的一个缩影,这里是国内率先实现区域范围内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整合与共享的地方,这就意味着,长宁区的居民去该区6家区级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共2000多个“医生工作站”上找任何一位医生看病,医生都可通过电脑调阅基本健康档案,甚至连病人前后的各项化验结果和X光片等影像检查结果,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调出。
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时长城表示,从2002年起,长宁区各医疗机构就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自己创建“数字化医院”的历程。整整6年时间,总投入超过1900万元,建立起庞大的“区域医疗信息管理与交互平台”,通过这个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能够实实在在地减少病人的重复检查,降低就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