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企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观察
紧抓研发转移新机遇
本报记者 梁 睿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也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重新调整。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看好我国在科研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将研发业务加速向中国转移,这就为我国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迈向研发大国带来了重要机遇。

  跨国公司的研发转移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在中国投资建立研发机构。据统计,外资研发机构由1997年前的不足20家,到2005年底已发展至750家,目前仍保持着快速增长,外资研发机构所在城市也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向武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扩展;二是研发服务外包。如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IT服务外包以及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其特点是跨国企业利用中国研发人才规模优势,将基础性、阶段性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企业。药明康德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实验室发展成营业收入达2.5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医药研发企业,就顺应了这一趋势。

  当前,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转移有着重要的科技和经济意义。一是可以加速提升我国科研水平。随着研发业务的转移,会把国际先进的研发理念带入我国,通过合作、交流和竞争,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以药明康德为例,其在承接医药研发业务转移的过程中,壮大了队伍、更新了装备、积累了经验、扩大了市场,培育了产业,大大缩短了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二是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新亮点。当前,在很多制造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外需萎缩而步履艰难的情况下,研发服务外包却仍然保持了高增长,依然出现了像药明康德这样营业收入年增80%以上的企业,并带动了金融、培训、实验室装备和试剂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研发外包服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因而存在较大增量空间。三是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研发业务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外资研发机构对人才有着较大需求,因此能大量吸纳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已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承接研发外包业务,吸引研发机构来落户。微软、英特尔、巴斯夫、通用等跨国公司都已陆续在京、沪等地建立了研发机构,并形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张江药谷等科研产业聚集区。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报记者 梁 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