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填补西藏无图空白到实现西藏地图数字化,60年来,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24名官兵长眠雪域高原,79名官兵因公致残。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标绘出西藏社会经济建设新蓝图。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一)
1950年4月,67名测绘兵随进军西藏先遣部队,迈开了问路西藏第一步。这次勘测选定了通往拉萨的“生命通道”川藏线。
1960年,西藏基本没有路,测绘装备也非常落后,走到实地才能测清绘准。官兵牵着骡马,驮运够用一年的物资,走到哪里测到哪里。
常年跋山涉水,官兵时刻面临死亡考验。作业组长杜永宏积劳成疾,患上了高原肺水肿,他隐瞒病情继续工作。1964年5月26日,在带领作业小组在海拔5200米的雪山连续工作14个小时后,他因劳累过度,长眠在雪域高原。
1975年3月,官兵们将大地控制点从黄海高程面推到了珠峰南麓的三大冰川,32名官兵从珠峰大本营出发,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军。在海拔7050米的一个测量点,云遮雾障,根本无法观测。冒着零下40°C的低温,藏族干部普布等了两天两夜,盼得云开雾散。但狂风大作,普布只得脱掉鸭绒手套稳定测量仪器。完成该点测量任务后,他又向海拔7790米前进,创造了至今无人能破的世界重力测量纪录。几天后回到大本营,普布黑紫的右手和鸭绒手套已粘在一起,不得不截肢。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上珠峰。在队员们将五星红旗插上峰顶的一刹那,等候在10座不同山头上的测绘大队官兵,不约而同地把测量视距对准珠峰峰顶。经过连续3天观测,他们准确测算出珠峰的精确高程8848.13米,在世界地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1年5月,203名测绘兵进军墨脱,完成了这个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雪域孤岛”的测绘任务,西藏地图空白时代从此结束。成立60年来,大队官兵总行程超过6400万公里,测遍了西藏60多个县。
(二)
在大队遥感信息工作室,工程师高利峰获取拉萨市卫星影像资料后,在全数字作业系统上进行参数设置、误差纠正、影像处理……一幅高分辨率的拉萨市数字卫星影像地图呈现在眼前。“这是大队为拉萨市城市规划建设制作的第三代专题地图。”大队长薛冰自豪地说。多年来,大队为拉萨市测绘了数千幅城市建设规划地图。
2001年2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进入倒计时,急需完成拉萨段铁路及火车站选址勘测工作。大队官兵肩负重任,冒着冰雪和风沙进驻柳吾乡。经过艰苦奋战,他们高标准完成了拉萨段铁路、大桥、火车站的选址测量工作,保证了青藏铁路按时开工。这次测绘,首次在拉萨实现全数字测量,首次高精度完成大面积河滩水域勘测……创下高原测绘7项纪录。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拉萨地区用电负荷增加,西藏自治区政府决定进行羊卓雍湖二期水电工程建设。羊卓雍湖与雅鲁藏布江仅一山之隔,周围地形复杂,测量难度极大,地方测绘队伍无力承担。大队党委主动请缨:“只要能造福西藏同胞,再苦再难,我们也要上!”中队长胡盛江带着20多名业务骨干进驻羊卓雍湖畔,展开测绘任务。
一次,小分队正在山腰测量,暴雨突至,官兵乘车准备撤离。刚出崖口,就听“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泥石流擦着车尾奔涌而下。死里逃生,想起那一幕大家至今还心有余悸。
一个多月后,他们高标准完成羊卓雍湖等深线绘制等任务,受到电站工程建设专家高度评价。
2007年,国家实施填补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地图空白的西部测图工程。大队作为惟一的部队单位参与这项历时4年的任务,并承担了最艰险的西藏边境线的测绘工作。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无人区”,官兵由于缺乏维生素,有的头发一把把地掉,有的鼻血不止,平均体重掉了10多公斤。
近年来,大队对西藏传统地图进行扫描更新,全面实现了雪域高原地图数字化,大队建立的西藏道路交通网络系统,获得“全军重大测绘工程建设奖”,并在西藏成功设置了第三代卫星测量控制网点。
(三)
“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利益牺牲一切。”这是大队官兵向党和人民立下的铮铮誓言。多年来,大队官兵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青藏铁路一处河滩选址测量结束后,工程师蒋明富回到营地复查测绘成果,发现一个点位差了0.3毫米,这在高原特殊地貌地区属于允许的误差值。可蒋明富不甘心:“图上差毫厘,实地就会差千里。”他重返测区,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来回跑了20多趟,终于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
2008年,中队长王永定带队在那曲“无人区”作业。他们战天斗地一个月,终于完成31个点的测绘任务。刚走出“无人区”,工程师在对照第一代地图时发现,海拔5000米一个点上标注的石头不见了。“是测绘时的疏忽,还是其他原因?”他们二话没说,返身再进“无人区”。经过几昼夜连续跋涉,到达点位时,怎么也找不到石头。找游牧的牧民一打听,才得知那几块石头早年被人挖走了。一来一回,上千公里路,几名作业员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但大家会心一笑:几天跋涉换个心里踏实,值!
中国陆态网络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目的是通过观测地壳运动预测地震等地质灾害。大队担负的区域网观测和建造任务要求相当高,一个标石需要一吨多混凝土,仅埋设标石就是一项大工程。在甘孜县浇筑第一批标石时,因原料检测硬度刚刚达标,中队长汪海涛当即叫停,带领大家将做好的标石一个个炸毁,到几十公里外采购原料重新浇筑。尽管每个标石因此用工量增加了3倍,但年度质量验收全部优秀。监理组成员激动地说:“英雄测绘大队果然名不虚传!”
多年来,测绘大队的高原测绘质量一直名列全国、全军的前列,多项高原测绘成果在全军获奖,在全军地图质量评比中荣获15个项目中的8个第一和总评第一。高级工程师谭其生的“中国冰川测绘”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