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挖掘再现云锦真容

  云锦织造技艺都是靠老艺人口传手授,非其子孙不传。甚至“客入机房,停机掩活”。

  云锦研究工作组是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前身,承担了云锦早期的抢救工作,其大致可分为调查、搜集、整理研究3个阶段。云锦研究人员深入作坊走访艺人,把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云锦图案花纹的手稿和样品(即使是破损残缺的片段)都尽可能地搜集齐全,和老艺人一起,依据设计年代、图案内容,将资料分别归类、编辑、注释、精确复制,并将挑花技术的制作过程,加以详尽的文字记叙。

  云锦织造技艺都是靠老艺人口传手授,非其子孙不传。甚至“客入机房,停机掩活”,也就是说当有外人进入织造机房时,机上的织工就会暂时停止织造,并立即将机上织造的云锦掩盖起来,以防新花样和织造方法被偷学偷仿。主人是不会轻易让外人、特别是同行随便闯入机房的。事实上,当时云锦已濒临失传,大多数知晓历史、懂得技艺的工匠早已改行,织机、手稿和样品也散落民间。可想而知,初期的调查、搜集、整理工作难度有多大。在普遍走访后,研究组重点请张福永和吉干臣两位老艺人介绍云锦创作设计、意匠和挑花的经验,以及对传统云锦图案稿的注释整理。一开始,两位老艺人心存顾虑,不愿意外传云锦技艺,为此,研究组工作人员虚心当小学生,生活上体贴入微,逐渐感动了两位老艺人,使得他们敞开心扉。

  研究组把前期搜集到的和老艺人提供的2000余幅传统云锦图案手稿一件件摆开,和老艺人一起按图案题材的不同进行初选分类,然后按照每幅手稿的名称、内容、类别、创作年代、来源、规格、作者等请老艺人仔细讲解,由工作人员将其填写在注释表上。经过一年的努力,研究组基本摸清了云锦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和创作经验,形成了许多书面资料。1958年,《南京云锦》一书出版,这也是有关云锦最早的出版书籍,次年《云锦图案》画册也随之问世。

  参与早期云锦研究工作的朱枫与徐仲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云锦研究工作组最初建立时,其初衷只是在短时期内完成阶段性工作,预计八九个月的抢救工作结束后,各自就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然而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工作组的成员们发现,最初太小觑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了,在乱草寻珠的过程中,仅仅浅尝辄止,显然是无法完成预期目标的。就这样,直至1957年,在云锦研究工作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

  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后,云锦事业全面展开,但是历代织锦图案的收集整理依然是其工作重心。1963年冬,研究所两位研究人员赴北京故宫收集整理丝织文物,对古代织锦实物的接触大大促进了收集整理工作的开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