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复制中传承古老技艺

  从复制丝织文物中学习、继承传统技艺。复制数百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古丝织文物,是一个学习和继承古老传统技艺的过程。复制工作是重要的,更是艰难的,但是,每一件复制品的完成,都将给今天的云锦人展开一扇通往古代织锦高级技艺的大门。

  云锦的第一代传承人是1955年应试中选的王道惠和朱守茹,云锦技艺的传承从她们开始后便再没有断过。1974年前后,许多织造工厂都关门歇业了,如果织工们全部散掉,以后再想从天南海北寻回来可就难了。当时的所长汪印然心急如焚,他亲自来到了工厂,说服织工留下来,又在拉丝厂找了块地方,安置了几台织机和四五个织工,就这样,云锦织造的技术力量得以保存了下来。

  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人而存在,因此,传承人尤为重要。”近年来,云锦研究所格外重视云锦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首先,在各个工序中挑选出德艺双馨的技术人员,认定他们为南京云锦的传承人,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给他们配备素质好、有潜力的徒弟,并给每位传承人增发带徒费,组织他们参观、学习、考察、培训……现在云锦研究所确认的传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云锦设计资历、织造经验丰富的技艺人员。

  张洪宝就是这24位传承人之一,他现任南京云锦研究所总工办主任,要胜任这项工作,必须对云锦的各项织造程序熟稔于心。

  张洪宝的工作主要是复制,复制是所有织锦保护的重点之一。织锦是用蚕丝织造而成,而动物蛋白是不能长期保存的,许多珍贵的丝织品出土后,离开原有的储藏条件,暴露在空气中就加速腐朽,如不加以复制抢救,这些文物珍品将会逐渐湮没。因此,织锦精品要永世流传,复制工作就要不断地进行。

  云锦技艺发展的高峰期在明清两代,如今,人们能够掌握的云锦技艺只是部分而已,于是,出土丝织品就成了最好的教科书。从复制丝织文物中学习、继承传统技艺,复制数百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古丝织文物,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继承古老传统技艺的过程。复制工作是重要的,更是艰难的,但是,每一件复制品的完成,都将给今天的云锦人展开一扇通往古代织锦高级技艺的大门。据张洪宝介绍,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大约80件(套)复制品,其中不乏珍贵的历史文物。

  1979年,北京定陵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明代万历皇帝殉葬的妆花纱龙袍。这些丝织品刚出土时,色彩极为鲜艳,还保持原有风貌。但一离开墓室,色彩很快就褪变,到后来就炭化变质成褐色,只有金线还在闪烁发光。龙袍出土后不能翻动,一动就掉渣成为碎末,因而无法展出供人们参观。如果能够复制,那么,这件“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就可以重新展现出数百年前的风采。云锦研究所通过多次试织,前后用了5年时间,终于将这件织造技艺早已失传的龙袍复制成功。

  从对定陵出土文物龙袍的复制过程中,研究所对云锦的传统织造技法,纱罗组织与妆花相结合的织法,以及相应的挑花结本、机台装造等,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他们挖掘出早已失传的“妆花纱”的织造技艺,因而成功地再现了明代南京丝织精品的历史面貌。

  妆花纱龙袍的复制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定陵、少林寺等多方都与研究所签订了复制协议,国家文物局还在云锦研究所内建立了“国家文物局古代丝绸复制基地”。而云锦研究所对丝织文物复制的消息也传到了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已为国外博物馆成功复制了一批古代丝织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