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让湿地“活”起来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样一处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的“宝地”一度处于消失的边缘!

  1999年以后,北京市持续多年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50毫米,地下水位年下降幅度约在1至3米,顺义北部等水源上游地区的地下水位降幅更是达到3米以上,再加上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湿地大都出现了面积逐年减少的现象。2003年,汉石桥湿地的总面积已经不足800亩。水域面积逐年减小也致使旱生植物大量入侵,湿地的退化严重威胁到依赖水生环境生存的动植物资源。

  拯救汉石桥湿地刻不容缓!

  从2003年8月起,顺义区启动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汉石桥湿地的恢复保护。这其中包括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建设鸟岛、观鸟台和荷花塘,复壮芦苇600余亩,补种香蒲等水生植物群等等。2005年4月,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典型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顺义区政府成立了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湿地的保护、科研科普及开发利用。汉石桥湿地的保护工作渐入正轨。

  “以前湿地承包给个人经营的时候,这500亩水域主要种植食用藕。我们接手后引进国外和白洋淀的品种进行种植,现在这片区域内的食用莲藕已全部被改造成观赏莲藕。此外,我们同时还种植了香蒲、荷花等100多种植物,大大提高了湿地的景观效果。”董新宇告诉记者,为了使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后还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组建湿地专家顾问组等方式形成共建机制。科研人员从湿地水质改善、生态需水量、鸟类栖息地保护和繁殖、特色植物保护小区与湿地植物结构、景观效果五个方面入手,设立课题展开研究,先后形成了一批对湿地有积极影响、有实效的科研成果,为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目前,为了吸引更多珍稀鸟类,汉石桥湿地保护区正按照专家建议进一步推进植被恢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工程包括在核心区南侧现有空地上进行植被恢复,其中陆生植被面积约35万平方米,水生植被面积为13000多平方米;对现有生态堤进行生态植被恢复,恢复陆生植被面积约66000平方米,生态堤植被覆盖率达到85%;鱼塘植被恢复,打破鱼塘原有肌理,使鱼塘内水系连通,进行水生植被恢复,恢复水生植被面积18000多平方米,岛屿植被面积13495平方米,陆生植被面积53000多平方米,植被覆盖率约64%。植被恢复与环境整治工程投资为4000万元,将为鸟类尤其是水禽提供更多的栖息繁殖场所。

  在休养生息中恢复着元气,汉石桥湿地的生态环境慢慢好转,湿地面积也逐年扩大。截至目前,汉石桥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的湿地面积已经恢复到3000多亩,加上改造莲藕池和鱼塘等新增湿地面积,保护区现有湿地面积已达到4000多亩,这个数字是2003年湿地面积最小时的5倍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