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术改造放在工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促进工业内涵式发展”被列为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点工作之一。事实证明,技术改造投入的少量财政资金,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统计显示,在国债技术改造的实施中,1元国债资金带动了10元的社会投资及6元的银行贷款。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表示,我国工业发展外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内有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符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求,是新时期提高应对危机能力,改善工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技术改造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出口、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劳保安全等目的,采用先进的、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条件进行的改造。
技术改造带动效应明显。我国十分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国家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增加了有效供给,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同时也调动了地方、社会、银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这一点也得到了证明。1999年至2003年,国家实行技术改造财政贴息政策,运用355亿元国债贴息,支持2000多个技改项目,带动4354亿元投资,拉动效果12倍。
技术改造注重质的提高。实践证明,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投入少、产出多”,可用少量的增量资产激活大量存量资产,实现了资产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大量节约了建设投资,平均比同规模的新建企业投资减少30%左右。
以江苏为例,“十五”期间,江苏省527项技改项目分析表明,重点技改项目每投入1元,可实现新增税收0.17元,利润0.29元。
技术改造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在技术改造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把技术改造和企业的改革改组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责任制的实施,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周期,一般可缩短1/3左右,提高了项目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