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旧街巷的记忆
过去的西湖路,是一条凌乱不堪的街巷

  西湖路应是傍西湖而生。江西南昌的西湖,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以前,东汉历史名人徐稚(字孺子)曾筑室隐居于此。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的人品,特为他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并且传为千古佳话。因此,在南昌也早有“千年南昌看西湖”的说法。 

  能住在西湖边上,吴舒霞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南昌的西湖水域很大,远远望去湖中一亭,别有一番意境。1957年,在市针织品厂工作的吴舒霞,搬进了位于西湖路上的宿舍楼。这幢两层宿舍楼是个“筒子楼”的结构,吴舒霞的两间一南、一北斜对面。每个房间10来平方米,厨房、厕所都在楼外。

  喻冬梅平时和姐妹们都是穿过西湖路到对面湖边去洗衣服,当时西湖路上只在北侧有人居住,南边就是西湖。在大片菜地,以及上世纪40年代留下来的低矮老屋中,吴舒霞居住的这幢两层宿舍楼显得很气派。 

  “到楼外做饭毕竟不方便,后来人们索性在楼道里开火。那个时候没有煤气,家家点一个煤油炉,每到做饭的时候,楼道里对面不能见人。”吴舒霞回忆,但是邻里之间很亲热,孩子们像兄弟姐妹一般聚在一起,有的人家的孩子结婚了,房间太小,酒席摆到别人家里是经常的事情,非常热闹。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返城的人越来越多,西湖路南侧逐渐被利用起来,有人在湖边填土造地,有人索性就在垃圾堆上平整一下,建起了高的、低的、宽的、窄的各式各样的住房,西湖路南侧居然“挤满”了住宅。西湖路北侧的菜地也是这么消失的,取而代之的是民房。因为没有什么规划,见缝插针般地建房,有人住的地方就要拉根线接盏灯,牵根绳子晾衣服,不足600米的西湖路虽说渐渐有了街的样子,但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那时它是一条凌乱不堪的街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