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亨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万:从合同工到民营企业家
我的亲历

  人物介绍 王吉万,山东省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郭家庄村民,青岛亨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从家庭制鞋作坊起家,通过艰苦创业,创办起了亨达集团,将亨达品牌打造成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

  1982年,我从部队复员到了即墨县农牧局,成了一名合同工。1984年,我辞掉了工作,借了860元钱,雇了10多名工人,在自家作坊里做起了皮鞋。一开始,我把鞋拿到即墨及周边的集市上卖。由于我做的鞋美观漂亮、结实耐穿,许多商贩直接到我家来拿货,产品供不应求。我既当老板又当钉鞋工,每天只睡4个小时,看到逐渐鼓起来的钱袋子,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一年后,我把皮鞋装进了鞋盒,起名“亨达皮鞋”,摆上了即墨县百货商店的柜台,与国营企业生产的鞋在一起销售,原来10元钱一双的皮鞋卖到了15元,而且一直保持热销。这是“亨达”皮鞋第一次走进百货商店,从此,我告别了地摊式的销售,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我也从家庭作坊搬进了新建的厂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我要给“亨达”注册商标的时候,发现“亨达”已经有企业注册了。我经过多方咨询,最后花30万元买回了商标。花30万元就为买两个字?当时这在一些人看来难以理解,但我觉得值。日后我知道,正是此举为亨达集团走上品牌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亨达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已发展成拥有6000多名员工、加工车间遍布山东省13个地市的大型民营企业。进入21世纪,亨达集团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先后与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有关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内外并举、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

  25年来,亨达从一个只有一台缝纫机的小手工作坊,发展为年营业收入超过13.2亿元、营销网络覆盖全国3000多家专卖店,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处的企业集团。回首亨达集团的创业史,回首我从一名合同工到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路,一个信念在我心中从未动摇:感谢改革开放,坚决跟党走! (本报记者 刘 成、通讯员 李崇虎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