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于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所属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也被确定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其软件园成为全国引智基地中惟一的软件开发引智基地;2007年,商务部、科技部再次认定厦门火炬高新区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同年,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家50个产业集群试点之一,是全国惟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电力电器产业纳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力电器产业基地”核心区。
厦门火炬高新区自1990年创办以来,坚持走创新之路,全面实施火炬计划,科学发展高新产业,扎实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18年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谱写“国家火炬计划”的巨大成效。2001年在全国高新区中第一个实现每平方公里百亿元产值。2002年起连续5年以每年新增百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的速度向前推进,从企业聚集到产业集群,现已成为开发面积最小、单位面积投资密度最高、单位产出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最近3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全市0.4%的土地,不到3%的工业能耗,产出全市30%的工业产值,成为全国集约利用土地、节能降耗的典范。
截至2008年6月,厦门火炬高新区已拥有1大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综合园区和3个专业园区,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6家。
营造创新环境 培育创业氛围
营造创新环境,建设产业服务体系是高新区发展的源泉。厦门火炬高新区采取有效措施为产业谋求发展空间、搭建承载平台,在产业规划、政策扶持、项目建设、创新孵化、产业配套等方面,采取国际惯例和运行规则,为企业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全力打造“契约化”和“规范化”创新服务,努力孵化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优惠政策是扶持创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范扶持程序的基石。为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厦门高新区持续制订一系列鼓励产业创新的政策。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厦门高新区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的暂行规定》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园区企业科技创新、创业。
资金扶持是支持创新发展的重要导向。根据回国留学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创业缺乏资本金的实际,厦门高新区予以特别扶持:创新企业创业资本的注册资本金起点仅为3万元;创新创业资本金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可以分期出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入股的,其所占比例不受限制。
从2004年起,厦门火炬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企业发展资金,作为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的专项资金。截至2008年6月,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累计支持169个项目,其中72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获得国家创新基金3130万元。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2项,省著名商标8件,省名牌产品13项,市著名商标12件。
产学研融合是自主创新体系的依托。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结合平台。鼓励、促进企校(院)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推进企校人才互聘及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及共建实习(训)基地,培养企业急需、适用的各类专业人才。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形成创新主力军
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办以来,积极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十分踊跃,区内企业共承担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各级部门的火炬计划、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500多项。目前,企业拥有三种专利总数累计超过30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0件,占厦门全市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50%以上。
在原始创新方面,联想移动、三达膜等众多企业成为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典型企业,联想移动通信公司研发的“国产第一款专利手机”、“笔记本电脑整机自主制造技术”,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的“新型膜应用技术与工艺”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厦门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先后建立了三个研发中心,在无线语音交换技术上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成为“2006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百强”。纳米克电子有限公司的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属于全球稀有前沿技术,全世界只有四家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
在集成创新方面,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成立北航麦克奥迪图像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了30多个系列300多种型号的新产品,累计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200余件,现已成为掌握显微前沿技术的世界五大显微镜制造商之一,打破了国外少数公司的技术垄断。厦华电子长期致力于提升产品设计、制作和集成整合能力,通过对芯片产品进行自主调试改良,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专利,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高清电视。
在引进吸收再创新方面,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从1994年开始在消化吸收引进设备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大型电热电脑程序控制十五管还原炉等100多台套关键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口设备,节省进口费用在1.2亿元以上,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厦门乾照光电有限公司积极从国外引进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LED外延和芯片生产设备,并结合自身特点组建专业化技术团队,产品技术指标居于国内产业化最高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产业集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
厦门火炬高新区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链招商,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007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评为全国惟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也是福建省惟一的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高端云集”的典型产业集群。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的中心地带,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光电显示产业带相呼应,具有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支撑,在发展光电产业方面形成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福建全面展开,台商投资厦门升温,海峡西岸经济区已成为对接台湾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活跃地区之一。正是这一机遇,厦门火炬高新区把吸引台资项目、促进两岸交流与推动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面向台湾科技创业者的孵化基地“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为台湾人才和台湾中小科技型企业来厦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
目前,厦门光电产业集群凸显核心竞争优势。火炬高新区光电产业涵盖光显示、光照明、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及其他光电产品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共入驻光电显示及配套企业100多家,覆盖了光电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拥有从业人员3万余人。预计到2010年,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的产值将达到800亿元,从业人员将达4万人左右。
国内外大型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创新,使电力电器产业成为特色新支柱。1992年,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电气工程公司ABB集团落户厦门,成立ABB厦门开关有限公司,后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了5家企业。世界核电巨头、全球电力电器行业排名第三的法国阿海珐公司也斥资上亿元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投资设立了两家输配电设备制造工厂————阿海珐输配电(厦门)开关有限公司和阿海珐输配电(厦门)真空器件有限公司,阿海珐还将在真空开关领域的研发及制造经验带到厦门火炬高新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真空一次封排工艺,这使得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国内档次最高、门类最为齐全的电力开关制造基地。
以龙头企业为聚集内核,协调引进一批科技含量、专业配套能力、分工协作、富于竞争的配套企业,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产业集群。ABB、阿海珐、施耐德等企业进驻厦门火炬高新区,全国最大的输配电行业检测机构“西高所”也在高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龙头企业就像一块磁体,其工业吸附性产生了极强的聚能效应,一批国内外输配电行业配套企业来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安营扎寨,目前电工产业拥有厦门及本地配套企业近30家,已形成了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行业本地配套率高达60%以上。
2008年5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同意建立“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力电器产业基地”。这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电力电器产业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厦门高新区形成计算机整机产品为龙头的电子集成制造产业,向基础元器件、配套件、外部设备、IT服务等方向逐步延伸产业链;以厦华、松下等知名品牌企业带动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以手机整机生产为基点,电子原材料、手机游戏等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多条产业链条。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制造业龙头。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集聚戴尔、联想、松下、建松等规模电子信息企业60多家。自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1998年入驻火炬高新区以来,公司飞速发展,产能急速扩张,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产值超300亿元的企业,厦门高新区也随之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厦华电视工业园计划未来5年内把平板电视的产能扩大到800万至1000万台,进入世界前5位,厦门火炬高新区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集成生产基地。
在科技部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火炬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厦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引擎,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成为厦门市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先行区。
厦门火炬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城市化,被科技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进管理单位”称号,成为国家实施火炬计划,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排头兵。本报记者 殷陆君 通讯员 郭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