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侯斌以震撼世界的方式,用双手完成了向北京2008年残奥会主火炬的艰难“攀登”。在他点燃主火炬的那一瞬间,无数人泪流满面,情难自禁。
残奥会已经过半,人们感受着赛场内外更多的激情、勇气和震撼:残奥体育健儿们以出色的竞技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演绎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深刻主题,传递着“超越·融合·共享”的鲜明理念。
与梦齐飞,与爱同在。残奥会的比赛不仅与奥运会同样精彩,更有着别样的启迪与感奋。
人人都是英雄 即使默默无闻也耀眼夺目
梦想在这里放飞。北京残奥会为全世界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在这个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在屡创佳绩的同时上演着一幕幕拼搏、超越的动人瞬间。
不断挑战自我极限,运动员们在短短几天当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赛场奇迹。
北京残奥会在9月7日全面开赛,仅仅这一天,就有18项世界纪录被刷新!而在此后的每一天,都有一批世界纪录被打破,在这里世界纪录成了“易碎品”。
“水立方”是比赛第一天诞生金牌最多的地方,共产生16枚金牌,一项项世界纪录接连被打破。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三枚金牌的中国选手杜剑平,在男子100米自由泳S3级比赛中刷新世界纪录,夺得中国代表团本届残奥会“首金”。
残奥会“八朝元老”、瑞典选手乔纳斯·雅各布森,8日在SH1级男子10米气步枪立射项目比赛中,夺得了自己的第14枚残奥会金牌,10日他在SH1级男子50米运动步枪三种姿势比赛中夺得在北京残奥会上的第二枚金牌,继续书写着不朽的传奇。
被誉为“刀锋战士”的皮斯托瑞斯无疑是“鸟巢”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在9日晚进行的北京残奥会男子100米T44级决赛中,这位南非选手在起跑失误的情况下,最后惊险夺冠,迈出北京残奥会“三金”第一步。
8日,姚娟在女子标枪F42—46级的比赛中三破纪录,为中国获得残奥会田径首枚金牌。夺冠后的她披着五星红旗在“鸟巢”里小跑了一圈,接受数万名现场观众的欢呼喝彩。
……
掌声与热情不仅仅是献给金牌。中国盲人姑娘吴春苗在领奖台上将金牌挂在领跑员李佳雨脖子上的一幕,定会长久地留在人们脑海深处。
其实,每一位残疾运动员都是英雄,即使默默无闻也耀眼夺目。因为他们能站到北京残奥会赛场上,就是对命运的胜利。他们的每一次发球、投篮、奔跑、划水,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都触动着场下观众的心弦。
在马术比赛中,德国无臂女骑士贝蒂娜·艾斯特尔,口含缰绳,“咬”走了盛装舞步赛III级“个人锦标赛”铜牌,全场为之动容。
在男子百米T44级别的决赛中,领跑了大半段赛程的美国选手马龙·雪利在接近终点时不幸跌倒,虽然顽强地重新站起并走过终点,但成绩也因此定格在34秒43。
……
彰显人性光辉与生命尊严的残奥会向世人展示的是参与,是全世界的残疾人都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温暖怀抱,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正如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选手陈亮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盲人门球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去参与的机会。对我们来说,门球不仅仅是一项比赛,而是一个希望。”
学会欣赏感动的美丽
“中国的观众太棒了,他们知道何时鼓掌,何时保持安静,要不是听到最后的欢呼声,我还以为没什么人来看我们比赛呢。这样的环境让我们能在比赛中全身心地投入,尽情享受比赛。”德国盲人门球队的伊娜·菲舍尔说。
轮椅篮球比赛现场,瑞典队在比赛结束时打出了“谢谢!中国!”的标语。
很多国外运动员对中国观众的素质赞不绝口。
正是现场观众真诚、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加油与鼓励,为参赛选手们营造了良好的赛场氛围,鼓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奇迹。
在8日举行的一场盲人柔道比赛中,由于视力上的缺陷,一名法国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越过了场地线,还被摔进了裁判桌下,情急之下,倒地的他不知道怎么出来。整个体育场没有听见一声哄笑或者喝倒彩的声音,满场观众用最热烈的掌声,鼓励他重新站起来投入比赛。
9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北京残奥会举重项目的首枚金牌诞生。夺金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尼日利亚选手鲁埃尔·伊沙库赛后动情地说:“是的,是的,我听见了,人们喊着‘加油、加油’,很多中国观众为我呼喊,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勇气。”
盲人门球的比赛中,运动员主要靠声响来判断球的走向,从而决定如何防守,所以,场馆内任何一点噪音都会对比赛造成很大影响。比赛开始前,每位观众都主动关闭了一切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比赛中,几乎没有人中途进场、退场、随意走动,就算运动员进球了,只要裁判员没有鸣笛,人们也都保持安静。
观众们在为健儿们欢呼加油的同时,也被他们坚强的拼搏精神感动和激励。“看他们的比赛太震撼了,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一种非比寻常的力量和震撼!”“这里所有的运动员都是明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感动的美丽!”……
没能到现场而通过电视和网络等观看比赛的观众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网友“断心铅笔”在网上发帖说:“残奥会运动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加油!残奥会运动员。”
“如果说奥运会从开幕式到比赛,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那么残奥会的全程将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屡屡创下生命奇迹,让我们为之击掌叫好。”网友刘义忠说。
一个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右手的男孩看了几天的残奥会电视转播,现在他的新偶像是独臂残奥会游泳冠军杜剑平,他的新目标就是参加残奥会。
“微笑”的快乐
志愿者的微笑再次成为北京最好的名片。
和北京奥运会一样,志愿者的微笑和周到细致的专业服务让来自全世界各国的残疾运动员们享受到回家般的温暖和舒适。
北京残奥会开幕之际,古巴拉美通讯社的一篇报道说,带着好客和再次成为体育盛事主办地的喜悦,北京以数万名志愿者迎接残奥会的到来,全世界数千名残疾人运动员将“享受历史上最盛大的残奥会”。
9月7日上午,在运动员通道从事验证工作的志愿者裴香绒发现身旁有两个人在焦急地比划着,于是猜想一定是遇到语言问题了。得到允许后,她上前询问,原来,一名日本代表团工作人员要去场馆通勤车上拿回遗失的轮椅车座垫,她立即运用娴熟的英语,帮忙找到了座垫。
这样看似很小的“事件”,每天都会是志愿者们的日常工作,虽不起眼,却是残奥会运转的优良润滑剂。
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介绍,北京残奥会共录用赛会志愿者44000人,90%参加过奥运会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在43个工作领域、2170多个工作岗位提供服务。
残奥会开赛以来,除了直接为赛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外,北京全市500多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也在继续行动,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和应急服务。此外,还有百万名社会志愿者走上街头提供社会志愿服务,百万名文明观众、拉拉队走进赛场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
在志愿者队伍中也有与残奥健儿们一样坚强勇敢的群体。
“身体残缺丝毫不能阻挡我们追求无憾人生的脚步。”从民间志愿者到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居住在北京的赵坤、孙文锦这对坚强开朗、相互扶持的夫妇说,能为社会做点事情,感到特别自豪,因为自己就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所以帮助其他志愿者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成为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28岁的路蒙佳从小就患肌无力,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劲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博士。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她在国家体育场作志愿者。由于腰部力量不够,在轮椅上坐两三个小时腰部就酸疼不止,她特地围上厚大的钢制护腰以加强力量。
对于健全人来说,连续为奥运会、残奥会服务都是很辛苦的事情。但路蒙佳说:“作为残疾人,连续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当志愿者的确比较辛苦,但从中获得的快乐要远远多于痛苦。”
“无障碍”塑造温情之城
爱,就是“无障碍”。
人性化的无障碍措施、全社会的敬残助残、残疾人的热情参与……残奥会开赛以来,这一切让北京成为一座温暖的城市。
“请跟我母亲说见面时间改到下午3时。”聋哑人李先生向首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温馨平台发送了这条短信,接线员立刻给老人家打电话转告。
原来,聋哑人李先生不方便打电话,而他母亲又不会接发手机短信,临时改变行程的李先生赶紧求助温馨平台,工作人员便根据他之前注册的信息负责联系转达。
致力于打造“无障碍”城市的北京,让残奥会运动员与普通残障人士感受到关怀:北京残奥会各竞赛场馆及残奥村等非竞赛场馆无障碍设施全部达标。场馆内的标志、景观及功能用房、体育器材与辅助器材等设施设备顺利完成从奥运会到残奥会的转换。重点景区、宾馆、饭店、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实现了通行无障碍。北京市还安排了3000多辆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为残疾人士服务,全市100多个地铁站保证至少有一个出入口满足轮椅乘客、至少两个出入口满足视力残障乘客无障碍通行,此外在奥运场馆等周边还设置了70辆无障碍出租车……
北京残奥会开赛以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将像健全人一样分享残奥会比赛的精彩。
位于北京鼓楼附近的“心目影院”,每天为盲人朋友“转播”残奥会比赛。23岁的晋吉征从6岁起就失明了,“心目影院”让他用耳朵和心“看”到了同样精彩的比赛。
北京奥组委技术部副部长侯欣逸说,为满足残疾人了解更多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信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官方网站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完成无障碍改造。新华网、央视国际、新浪网等国内有影响力的网站也进行了与奥运宣传相关的频道或链接的无障碍改造。视力和听力障碍人士可以更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奥运会的有关信息。
残奥会带给北京的,不仅仅是无障碍设施的日益完备,还包括全社会更为宽容的心态。在温暖的人性化理念中,人们共享和谐城市。
开赛以来,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士点点滴滴的关心,汇成爱的暖流。目前,残疾人在北京处处得到尊重和关爱,他们的生活工作都开始“无障碍化”,比过去方便了许多。
在北京天通苑小区的一个公交站点,等车的乘客主动把一位准备坐公交车的盲人让到队伍的最前面,这位盲人被扶着上车后,马上有乘客起身让座……
通过举办一届高水平的残奥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为全国8300万残疾人付出的努力。
美联社认为,举办残奥会不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在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残疾人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