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5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大黄堡湿地
本报记者 武自然

  湿地,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在天津市武清区,有一片总面积达11200公顷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年4月开春的一天,记者踏访了这片神奇美丽的湿地。

  一进保护区,记者就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大片大片的芦苇随风翻涌,似海一般;一处处水泽清澈平静,映衬着天空的云朵。广袤而辽阔的水面上,丹顶鹤、白鹭、黑鹤、大天鹅、黄鸥等自由地飞翔,欢快地嬉戏。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刘志杰告诉记者,这里还是各种候鸟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途中的“服务区”,候鸟们会在这里停下来稍作休整。

  伴着芦苇的清香,我们穿行在茂密的芦苇荡里,不时惊飞起一群群鸟儿。“这是灰鹭,那是灰燕……”刘志杰不断地给记者介绍着,这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大黄堡湿地已成为野生动植物良好的物种基因保存库。

  刘志杰告诉记者,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共辖33个自然村,其中耕地1万亩,水面3.3万亩,养殖水面3.3万亩,苇塘3.5万亩。保护区内有龙凤新河、柳河干渠、黄沙河排水干渠、东粮窝引河等四条河渠贯穿全境,长年不断流。

  湿地珍贵,而处于北京和天津两个现代都市之间的湿地就更为珍贵了。大黄堡湿地的“家底”如何?刘志杰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大黄堡湿地是我国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芦苇沼泽湿地之一。湿地内有兽类15种、两栖爬行类13种、昆虫371种、鱼类32种、浮游类16种、底栖动物35种、植物221种、鸟类199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金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白枕鹤、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等34种。

  刘志杰告诉记者,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4年9月,2005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武清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每年拨款600余万元,建起了千户庄、上马台两个监测站,两条鸟类观察线路,16处水文固定检测点,30个植物固定调查样地,现在正筹建水文土壤实验室和无线传输气象站。

  赵庄村是湿地里的小村庄,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高松青。说起湿地,高松青激动地说,“如今我们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村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湿地给村民们带来了游客,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这片湿地。”高松青告诉记者,去年夏天,有一对他叫不上名的鸟在他家养鱼的池塘边搭了个鸟窝,他没有因担心鸟吃他家池塘里的鱼苗而将鸟窝毁坏,而是精心呵护它们。当看到6只幼鸟从鸟窝走出时,他兴奋了许久。现在村民的警惕性很高,要是发现有人来这里捉鸟会坚决制止。

  大黄堡乡党委的吴金生告诉记者,现在区里对湿地的政策是“一切不利于湿地保护的污染企业,要到这来,免谈!一切现有的污染企业,拿下!”乡里的造纸厂、冶炼厂等污染企业都被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编织加工企业等环保型企业。

  走进大黄堡湿地,记者亲身体验了和谐的自然风光,感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乐。让记者高兴的不只是领略了大黄堡湿地的魅力,还有湿地所在地人们热爱和保护湿地的热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