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1月30日,本报《金融周刊》刊出记者梁桦采写的《北京农商行当好金融支农主力军》一文。文中提到,北京农商行已成为北京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的最大支持者、郊区金融服务的最大提供者、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者。截至2007年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405亿元,占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的80%以上,较上年末增加31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3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亿元,增长42%,几乎占全市银行业农户贷款的100%。10个京郊区县支行存、贷款余额的市场占有率均在30%以上。
经济日报记者梁桦的报道使我们很受启发,包括《经济日报》报道的其他一些地方的农村信用联社创新方式服务生产发展的鲜活事例,成为我们湖北省保康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工作的很好参照。去年,我们累计发放“三农”贷款25443万元,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我们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努力助推农民致富、农业增效。首先转换了投放重点,把支持全县茶叶、蔬菜、袋栽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作为新的资金投入载体。2007年初,龙坪信用社为全镇4个重点村430户农民发放贷款276万元,支持发展蔬菜2.5万亩。信用社的信贷扶持,有效地弥补了农民的资金投入不足,让不少困难农民变成了富裕户。该镇依靠信用社支持的菜农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6户,收入超过5万元的近40户。其次注重投放效果。信用联社实行了分片包村责任制,不断培植总结推广典型,统一印刷宣传单1.5万份,发放到全县农户,统一制作支农服务标示牌和岗位监督牌30块,减少农民贷款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优化投放手段。为了简化手续,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实际问题,对全县所有农户基本情况和需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按照逐户建档、评级公示、授信颁证、凭证放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到期收回的程序,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62100个农户都建立了经济档案,占农户总数的100%,发证农户41450户,占信用农户的86%;持证农户限额内贷款满足率达100%,贷款证年审面达100%,授信总额2950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农贷25443万元。
我们把支持千家万户发展畜禽养殖作为突破口,从帮助农户购买仔猪到喂养、销售全过程的信贷服务入手,由信贷外勤人员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事、暖万家心”、“送信息、送科技、送项目”、“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支持农民发展养殖产业,适时发放养殖业贷款3400万元,支持近2万个农户发展养殖产业,促使全县养殖产业迅速发展。马良信用社为保康沮南生猪养殖公司累计投放贷款300多万元,支持并带动西坪村养殖小区发展。一年来累计为养猪专业户张承平发放贷款近30万元,促使其累计生产出栏生猪900头,实现产值63万元。2007年9月份以来,先后发放贷款近200万元,支持全县40多户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保证了猪场修建,仔猪和饲料的购进到位和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们采取调查摸底,突出重点,择优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一年来,累计发放民营经济贷款达1亿元,重点支持全县93家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快速成长和发展。我们组织有关信贷人员与县工商部门协作,将全县所有注册的民营企业、公司及个体经营业主的经营场地、注册资金、企业年审以及资金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将分布在全县的个体企业、建筑业、矿产业、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五大产业93家企业,逐户建立经济档案,作为民营经济的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店垭老街村丁学国需投资80万元新建茶叶精制加工厂1200平方米,建成投产后将覆盖1.5万亩的茶叶精制加工,年生产能力可达9万斤,年纯收入预计40万元,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论证后,发放贷款30万元,确保了该厂的顺利建设和投产使用。
文/湖北省保康县信用联社 李敬善
编后:
去年以来,本报先后推出系列服务“三农”的报道。“金融周刊”关于北京农商行当好金融支农主力军的内容引起同行的关注,这封来信交流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对金融业拓宽服务“三农”思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所帮助。